昨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在武汉发展战略与规划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题为《勇担国家战略任务 重振武汉雄风》的主题报告
日益吃重
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武汉位居中部六省区域内,成为其中的参与者。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作为圈内首位度很高的城市,国家发展战略主要承担者角色已清晰。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承担国家发展战略的角色非常明确了。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必须有一批“国家队”当先锋。
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经济总量长期占全省三分之一强,部分指标超过50%,在中部地区城市综合实力长期居首,具备担负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的条件和实力。武汉东湖高新是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具备担任国家队参与国际自主创新竞争的实力。
●要让武汉成
发展“范本”
武汉在中部崛起中,就是要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率先崛起,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础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国家赋予城市圈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权,要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东湖高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东湖高新成为推动“两型”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这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在武汉聚焦和叠加,为巩固提升武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样,也给武汉带来了挑战和责任。
●创新见证武汉
百年兴衰
武汉从“两通突破”、“开放先导”,到“五个一批”、“科教兴市”,从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谋划“千亿元产业、万亿元GDP”,到建设“两型”社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和危机的洗礼。
清末民初,得益于张之洞督鄂期间大力实施洋务运动,武汉奠定了门类齐全的近代工业基础,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造”成为驰名全国的品牌。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武汉对外贸易额连续42年位居全国第二,18年位居第三。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把武汉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的大都市,用世界眼光描绘了武汉发展的宏伟蓝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中,仅在“一五”期间,就有8项国家重点工程落户武汉,为武汉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以及实现的利税额均列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
改革开放后,武汉与沿海先进城市的差距逐年拉大。20世纪末21世纪初,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发展战略的三面夹击下,武汉所处的中部地区日益陷入“塌陷”境地。“武汉在哪里”一度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热议的话题。
当前,武汉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了多项国家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