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何兵 本报记者 段琼蕾 邵巧宏
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铁饭碗”观念彻底被打破……
这不是哪个企业的人事制度。昨天记者获悉,宁波市事业单位改革岗位设置全面启动。今年11月中旬前,除一些特殊事业单位之外,宁波近12万名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都将参与这次改革,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全部由固定用人转向合同用人,年内完成首次聘用“以岗定薪”。
2006年7月,原人事部先后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确立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
去年年底开始,浙江省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及处理意见。今年6月,省人力资源厅和社会保障厅会同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卫生、广电等行业主管部门,又制定不同行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各等级之间结构比例的指导意见。
根据国家和省里的相关政策,宁波进行了此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昨天,宁波市副市长王勇说,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严重阻碍着人才创新性的发挥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改革岗位设置势在必行。
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程序完成首次岗位设置,且与受聘人员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经同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综合管理部门认定,从认定的次月起兑现相应等级工资待遇。
单位——
改革涉及3990多个事业单位
目前宁波市共有事业单位3990余家,工作人员近12万名,涉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环境保护、房地产服务、城市公用和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农、林、水等数十个行业。
宁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宁波市人事局局长金俊杰介绍,此次实施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后,事业单位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换。
人员——
在编工作人员全部纳入改革范畴
金俊杰说,事业单位现有在编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均应纳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对象。
现有在编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是指经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同意,按照规定程序进入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建立正式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
各级党校中,除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外,其他在编在册人员纳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对象。空壳、歇业事业单位暂不纳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范围。
级别——
取消行政级别,对应多级岗位
改革后,事业单位正式人员的岗位将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类。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其中,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
宁波市根据实际情况,管理岗位设置了三到十级八个等级职员岗位,不设置一至二级管理岗位。在五级职员岗位中增设“五级A”职员岗位,事业单位现行局级副职领导职务对应“五级A”职员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其中正高级岗位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职称制度相对应。
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技术工岗位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技术工岗位。
说法——
同工同酬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
浙江劳动与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
在事业单位施行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的一个重大制度改革。
以前,我们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同工不同酬”的分配方式是落后于我们经济发展的。在同个岗位上,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有没有编制,是不是正式工,工资待遇就相差很大,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施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实际上是实现“同工同酬”。对岗位进行评估,根据岗位定薪水;岗位变化,薪水也要变化,所得工资由劳动者的贡献大小来确定,体现了公平,同时对新员工也起到激励作用。
以前,有没有编制对养老金的影响也很大。施行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后,养老金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同步推开,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方案,但以后肯定会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