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云南总队运用大型高原运水车为彝族群众送甘泉。郝亚鑫摄
○战大旱,解大难,他们不仅仅是一腔热忱
○保民生,润民心,专业化抗旱队伍显身手
送甘泉 万人千车在行动
【旱之殇】
据各地民政部门统计,截至3月23日,贵州、云南、四川、广西、重庆5省区市受灾人口已达6130.6万人,其中1807.1万人饮水困难,占全国饮水困难人口的79%。
决不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3月26日下午,一列运载着1.7万余件矿泉水的货运列车抵达贵阳东站。武警贵州总队200余名官兵立即行动,把水装上在此集结待命的一队军车。这批“救命水”将分黔西南州、铜仁地区、安顺市3个方向,运往最缺水的山区。
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这样的一幕幕场景正在西南各地频繁上演。驻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特别是运输、工兵、舟桥、防化等部(分)队,充分发挥组织严密、作风顽强和专业技术优势,全力投入抗旱行动。
成都军区驻滇某分部各运输部队和管线大队,抽组了1支应急给水分队和2支由40台运输车组成的应急运输分队,紧急支援云贵地区抗旱。
武警云南总队在前期派出千余名官兵参与全省抗旱救灾的基础上,又调集各支队洒水车,增派12辆大型高原运水车和高原高压水炮车,突击焊制了30个大容积箱式储水罐投入救灾。
陡峭的山坳上,铁索高悬拉起,放满水桶的吊篮沿着铁索把甘泉送到山脚下的村民家中。这幅艰难的“送水图”,这些日子每天都在广西东兰县武篆镇鸾坡村弄优屯上演。为了让受灾群众都能喝上甘泉,东兰县人武部组织民兵送水进村,安排近百个送水点,保证每人每天生活用水不低于20公斤,解决了近5000人的临时饮水困难。
26日上午,总后某部紧急调拨150件运水囊送往旱区。这种新型运水囊,每件可储存6吨饮用水。
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告别“滴水贵如油,天天为水愁”的日子,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采取建临时抽提水设施、打水井、建水柜、筑塘坝、截潜流、接山泉等措施,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生活和生产用水需要。
3月24日下午,当广西百色市西林县那佐乡龙滩村的村民从刚打好的水井里抽起第一桶水时,大家高兴得放起了鞭炮。村长张永招对乡亲们说:“县人武部的同志奋战6天6夜终于为我们打出了水井,以后我们就把这口井叫思源井吧。”
武警重庆总队等单位还成立了卫生防疫和检测分队,穿行灾区各地,为灾区群众住所环境进行消洗,对新开水源进行水质检测。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军和武警部队为群众运水送水4万余吨,疏通开挖沟渠1900余公里,打掘水井1300余口,铺设水管600余公里。
增雨忙 飞机大炮催甘霖
【旱之殇】
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
浓云密布,马达轰鸣。3月24日上午9点40分,黄果树机场上,一架满载着碘化银焰弹的军用运输机,承载着贵州安顺人民对甘霖的渴盼,又一次昂首冲天。
成空航空兵某团接到上级赴贵州省实施人工增雨的命令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增雨飞行特点,周密制订计划,仔细检查飞机,加强特情研究,全面做好准备。
3月10日,调机黄果树机场后,机组及时与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同志加装人工增雨设施,于12日试飞成功。3月13日,随着第一架次的顺利实施,安顺地区普降甘霖,由此拉开了今年该团在贵州省人工增雨工作的序幕。
“天气条件适合增雨!”23日早上接到命令后,机长周正率领机组人员立即起飞。随机的气象工作人员观察着窗外的云层条件,通过高频无线设备与地面联系后,按下点火按钮。燃烧器内的碘化银焰弹冒出桔黄色火焰,生成催化剂撒向空中。
“人工增雨的好时机,对飞行往往是不利的。”据周正介绍,飞机在云层中会遇到冰冻、颠簸等多重风险,而执行人工增雨就是追着云层飞,这对飞行人员的心理和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据了解,截至3月24日下午5点,成空部队机组已在安顺飞行了6个架次,累计36小时30分钟,作业区普降小雨,受影响区域过程雨量增加15%。
与此同时,旱区地面人工增雨作业也在紧张进行。云南省军地有关部门已组织实施人工增雨607点次。3月22日夜间至23日白天,贵阳、遵义、铜仁、毕节、黔东南、黔南6个市(州、地)46个县168个炮点开展增雨作业256次。据悉,贵州省军区高炮分队准备了509门高炮、102套火箭和7万多发高炮弹、1400枚火箭弹,只待时机成熟,即可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另据介绍,贵州省通过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工作,已增加降水量15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