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党(LabourParty,GreatBritain)英国两大执政党之一。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以后费边社和独立工党的社会改良主义在党内影响不断增长。工党于1918年通过名为《工党与新社会制度》的纲领和新党章,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的目标,并开始吸收个人党员。
成立时间:1900年2月27日
现任领袖:戈登·布朗
历史沿革:非由职工大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称工党。工党是由工会、合作社组织和社会主义团体联合组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97年至今,工党执政。
政策理论: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二战后推行温和的改革政策。推行国有化,主张建立福利型国家。加入西方联盟后,主张打碎旧的英殖民帝国统治体系,废除贵族院。现主要致力于公共住所、职工福利、失业救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公民教育等方面。
组织体系:工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组织,简称年会。党的全国委员会是最高常设机构。工党的组织结构分为中央执委会、地区委员会、选区委员会和基层俱乐部。政治活动机构包括议会党团、年会、全国执行委员会和工党总部。由领袖、议会党团、议会外组织和总部组成。议会党团由该党在下议院的全体议员组成,在野时接受议员选举产生的“影子内阁”领导,党的领袖历来是议会党团的领导人,执政时为首相。
总部地址:旧皇后街16号,伦敦,SW1H9HP
政治信仰: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
政治路線:中间偏左
国际联系:社会主义国际
象征颜色:红色
起源和历史
英国工党于1900年2月由职工大会(即总工会)发起创立,初称劳工代表委员会,由隶属于职工大会的工会组织和费边社、独立工党以及社会民主联盟组成。1906年改称工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20世纪初,力量日益增强。1918年2月通过了新党章,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同年6月,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
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1945年以前,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后组织了4届内阁,这是工党历史上执政最长的两次。1979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次大选连遭失败。
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右派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变了,社会主义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为目的;反对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主张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追求更高程度的完善。
50~60年代,这些思想在工党内占上风。但左派仍坚持国有化,认为没有国有化就没有社会主义。60年代初,“新左派”从文化上批判资本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文化上的统治使人们处在全面异化的状态中,因此,必须向资产阶级发动全面的文化进攻,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总体改造。这对70年代后再次活跃起来的工党左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据此提出国有化还应该加上工业民主化和生活方式民主化,对工党传统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补充。1990年5月工党提出新的施政大纲,充实了1989年年会通过的调整政策,放弃了老式国有化政策。主张政府必须负责解决教育、培训、运输、通信等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社会分配先考虑“创造财富的人”,发展高技术经济,鼓励发明创造。在防务政策上,放弃了单方面核裁军的立场,主张用英国的核武器作为核裁军谈判的筹码,争取在2000年消除所有核武器。
分裂与合并工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追随自由党。在第一次大战中支持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加入战时联合政府。1924年1~10月,1929~1931年J.R.麦克唐纳先后两次组织工党政府。1931年8月,第2届工党政府试图用削减失业补助金和其他社会事业费来应付严重的经济危机,遭到工人群众反对,被迫辞职。麦克唐纳及其追随者公开倒向资产阶级。工党发生分裂。
1932年独立工党退出,工党不得不改变纲领和更换领导人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间,工党同英国共产党和独立工党建立联合阵线,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威胁和国内反动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工党支持政府进行战争,于1940年加入战时联合政府。
1945~1951年,C.R.艾德礼组成第3届工党政府,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但被迫承认印度、缅甸等国独立。在国内推行“民主社会主义”,用对资产阶级提供补偿的办法将英格兰银行和一系列企业部门国有化,改革社会保险、卫生保健等项制度。第3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工党内部发生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以H.盖茨克尔为代表的右翼要求修改党章中有关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公有的条文,放弃国有化政策,左翼则主张实行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经济政策。H.威尔逊领导的第4届工党政府和威尔逊与J.卡拉汉领导的第5届工党政府采纳了混合经济的概念;所奉行的国内政策同保守党的国内政策的区别已越来越小。第5届工党政府垮台后,党内主张国有化的左派与主张混合经济的温和派之间的斗争尖锐化。
1981年3月温和派退出工党另组英国社会民主党,工党又一次出现分裂。
上一页123下一页打印收藏纠错分享到:点此查看新闻表情排行榜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相关新闻
- 英国盖了间“智能养老屋2007-09-14 16:19:01
- 英报:英国科学家二战前用印度士兵做芥子气试验2007-09-03 17: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