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李国恩:1966年12月出生,1984年6月入伍,现任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师职大队长,空军大校军衔,空军特级飞行员。

敢为人先

在所有的试飞项目中,试飞员最钟情的莫过于科研试飞,因为科研试飞往往汇集了当今最先进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因而最具有挑战性。然而,由于科研试飞大都是在探索和验证未知领域的航空现象,也就是在探求从来也没有人走过的路,这就意味着试飞员必须要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架新型飞机从设计、制造、验证、定型、生产,到最后装备部队,要经过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科研试飞。这是一个艰难和充满风险的探索过程,也是试飞员必须要每天面对的过程。新飞机、新技术、新设备等,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是因为从来也没有人飞过,对试飞员来说,这既是一种强烈的吸引,更是一种充满高风险的挑战。

科研试飞大都是对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新型飞机的某些边界、极限、可靠性等未知领域进行实验和验证,相对而言,试飞的难度和风险也就越大。尤其是飞机火控系统科研试飞,更是险中之险。而每当遇到这样险重的任务,李国恩都是争取第一个去飞。

一次,我国研制的某新型导弹进入到了试飞发射验证阶段。这一阶段的试飞任务由新上任的副大队长李国恩承担。经过精心准备,李国恩按计划进度,将试验飞机转至空军某基地进行实弹试验。然而,就在空中模拟实验时,他先后发现了构成发射条件的设置不合理,以及火控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有缺陷等问题。尽管按他自己的技术条件可以达到试飞验证的要求,但如果按这样的数据标准定型,容易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飞机在过载过大的条件下进入攻击角度,容易吸入导弹尾烟造成空中停车;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设置需要飞机大角度进入瞄准和攻击,而且构成发射条件的时间很短,这无疑将会加大飞行员操作的难度,不利于在实战中应用。

尽管李国恩面对的是科研院所的权威和专家,另外还承受着科研进度的巨大压力,但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责任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看法和建议:一方面是改进构成导弹发射诸条件设置,以利于实战和便于飞行员训练掌握;另一方面是改进火控系统软件设置,从而使锁定目标更加迅捷和稳定。科研人员采纳了他的建议,经过科研攻关对有关设置进行了系列改进,使这种火控系统更加符合实战的要求。

李国恩:1966年12月出生,1984年6月入伍,现任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师职大队长,空军大校军衔,空军特级飞行员。

点击查看更多军事图片

李国恩:1966年12月出生,1984年6月入伍,现任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师职大队长,空军大校军衔,空军特级飞行员。曾先后担任5种机型首席试飞员和首席指挥员,其中有两种是第三代最新机型,填补了我国这两种机型的空白。在新机试飞试验过程中,多次正确处置重大险情,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3次获得国家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荣立空军二等功2次。

徐秉君

夏日的一天,上午10时50分,一架国产新型第三代歼击机在某飞机城的跑道上,蓄势待发。随着塔台首席指挥员毕红军的一声令下,这架我国自行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型战机,昂首升空直射蓝天……

此刻,机场观礼台上总部、空军、海军首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中航工业、各有关工厂、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领导、科研人员及试飞现场员工,所有的目光都随着战机飞上蓝天,正在期待和见证一个重要的时刻。

转眼间,只见新型战机呼啸低空盘旋而过,紧接着就做了一个垂直跃升,那气势雷霆万钧直冲霄汉;还没等人们从惊喜和震撼中回过神来,战机又来了一个小半径盘旋和S机动,那情形宛如一个漂亮的空中芭蕾旋转;紧跟着就是一个低空大速度通场,风驰电掣的轰鸣,让人目不暇接;正当人们震撼不已的时候,战机又来了一个低空小速度通场,宛如一只偌大的鲲鹏,在空中悠闲漫步;最后一个动作是空中应急放油,湛蓝的天空顿时留下一条壮美的银龙……20分钟后,战机做了一个优美的小航线,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飞机一落地,标志着首飞成功!一个全新的机种诞生了!机场顿时沸腾了,鲜花、掌声、泪水、拥抱,祝贺……

驾驶这架第三代新型战机的首席试飞员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大队长、空军特级飞行员李国恩。

各媒体的照相机、摄像机一齐对准了这架新型飞机和首席试飞员李国恩。飞机停稳后,他打开了座舱盖,激动地向试飞现场的人们挥手致意。然后他缓缓地走下飞机,激动地与飞机的总设计师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此刻他们没有任何话语,却胜过千言万语,没有谁能体验他们曾经历过的那种艰辛,和此刻的这种成功的喜悦!

“首长同志:国家重点工程首架样机试飞完毕,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请指示。”李国恩大队长激情满怀,用他洪亮和坚定自信的声音,向总部首长、总指挥、中航工业集团领导和现场参研人员,激动地报告新型战机首飞成功。

新型战机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某新型航空装备的研制跨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并填补了我国某机种的一个空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敢为人先

在所有的试飞项目中,试飞员最钟情的莫过于科研试飞,因为科研试飞往往汇集了当今最先进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因而最具有挑战性。然而,由于科研试飞大都是在探索和验证未知领域的航空现象,也就是在探求从来也没有人走过的路,这就意味着试飞员必须要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架新型飞机从设计、制造、验证、定型、生产,到最后装备部队,要经过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科研试飞。这是一个艰难和充满风险的探索过程,也是试飞员必须要每天面对的过程。新飞机、新技术、新设备等,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是因为从来也没有人飞过,对试飞员来说,这既是一种强烈的吸引,更是一种充满高风险的挑战。

科研试飞大都是对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新型飞机的某些边界、极限、可靠性等未知领域进行实验和验证,相对而言,试飞的难度和风险也就越大。尤其是飞机火控系统科研试飞,更是险中之险。而每当遇到这样险重的任务,李国恩都是争取第一个去飞。

一次,我国研制的某新型导弹进入到了试飞发射验证阶段。这一阶段的试飞任务由新上任的副大队长李国恩承担。经过精心准备,李国恩按计划进度,将试验飞机转至空军某基地进行实弹试验。然而,就在空中模拟实验时,他先后发现了构成发射条件的设置不合理,以及火控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有缺陷等问题。尽管按他自己的技术条件可以达到试飞验证的要求,但如果按这样的数据标准定型,容易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飞机在过载过大的条件下进入攻击角度,容易吸入导弹尾烟造成空中停车;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设置需要飞机大角度进入瞄准和攻击,而且构成发射条件的时间很短,这无疑将会加大飞行员操作的难度,不利于在实战中应用。

尽管李国恩面对的是科研院所的权威和专家,另外还承受着科研进度的巨大压力,但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责任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看法和建议:一方面是改进构成导弹发射诸条件设置,以利于实战和便于飞行员训练掌握;另一方面是改进火控系统软件设置,从而使锁定目标更加迅捷和稳定。科研人员采纳了他的建议,经过科研攻关对有关设置进行了系列改进,使这种火控系统更加符合实战的要求。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