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辈足迹 奔赴雪域高原
132名“老西藏”后代进藏戍边
本报拉萨1月4日电 记者欧灿、特约通讯员张文恒报道:元旦前夕,2010年冬季应征入伍的西藏部队新兵在成都经过短暂的适应性训练后,已经分批次全部进藏。西藏军区有关部门在摸底调查时发现,这些立志到雪域高原从军报国的年轻人中,有132名西藏边防军人的后代。“老西藏”心系边防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情怀,以及他们的后代传承“老西藏精神”的志向,在西藏军区各部队引起较大反响。
这些西藏边防军人的后代告诉记者,他们从小听着父辈的戍边故事长大,高原军人的价值追求、奉献意识和英雄气质给他们打下了深刻烙印,激励他们作出了应征入伍、到西藏服役的人生选择。
从四川省绵阳市入伍的新战士房子雄,在大学里学的是航空专业,因成绩优异,受到多家航空公司青睐,但他不为所动,决心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西藏边防军人。来到西藏军区司令部新兵营后,房子雄很快适应了高原环境和艰苦训练的考验,被选进纠察连,成为新兵中的训练骨干。
来自河南省许昌市的宋恒博、山东省滕州市的朱军宇,也都是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学的分别是心理学和法律专业,本来可以在内地找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但他们受曾在西藏军区服役的父亲影响,都选择到雪域高原戍边卫国。
多年负责新训工作的西藏军区教导大队大队长胡辉介绍,2010年冬季进藏新兵中,西藏军人的后代明显多于往年。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胡辉认为,一是因为“老西藏”们对雪域边关怀有深厚的感情,希望子女到那里摔打锻炼;二是因为这132名新兵受父辈影响,向往神秘的高原,向往军旅人生;三是边防部队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进藏新兵及其家长没有后顾之忧。
如何认识“老西藏”争相送子女进藏当兵的现象?西藏军区政委郎友良认为,西藏边防军人的后代以父辈为榜样,作出追寻崇高的选择,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值得肯定和赞赏。
■“老西藏”后代速写
陈璐——
为了父亲热爱的那片土地
■特约通讯员 张文恒 曹虎城 本报记者 欧 灿
告别城市,走向雪山,陈璐的选择让常人有些难以理解。
她已在2010年7月考取成都市广播电视大学,本可以在舒适、安逸的大都市从容规划人生。陈璐说,选择进藏当兵是因为我的父亲。
陈璐的父亲陈大东曾是一名汽车兵,在雪域高原奔波了9年,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不知跑了多少遍。父亲把青春献给了边防,转业后仍然留在西藏军区汽车修理厂工作,直到陈璐6岁那年,他因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起来。
父亲去世后,母亲简丽红没有再婚。10多年来,母女俩相依为命,也正是在生活的考验中,陈璐逐渐变得坚强起来。在了解父亲的故事后,陈璐读懂了父亲:戍边军人用生命铸在风雪边关的丰碑就是一座精神高原,这是一种没有海拔的高度,只能用心去体味、去丈量。
听说父亲曾经服役的西藏军区某汽车团在家乡征兵,陈璐马上告诉了母亲。那一夜,简丽红翻出丈夫的照片,再次讲起当年的故事,母女俩相拥而泣。第二天,陈璐就跑到征兵办报了名,要求到父亲生前战斗过的雪域军营服役。亲朋好友闻讯都来劝阻简丽红:“你咋还让女儿去西藏当兵?”简丽红只是淡淡地回答:“娃娃自己想去,因为她爸爸在那里。”陈璐的回答则更坚定:“只要骨子里注入了一种情感、一种信念,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怕。”她说,她愿成为一朵生长在高原的格桑花,静静地绽放青春的美丽,为了父亲,也为了父亲热爱的那片土地。
钟誉霖——
我是全家第18名军人
■杜 鹏 本报记者 郭丰宽 特约记者 陈伟平
提起拉萨警备区某团新战士钟誉霖,大家都觉得他不像新兵。整理内务、打扫卫生、队列训练,他都干得有模有样。“部队的情况你咋这么熟悉?”许多新战友忍不住问他,“钟誉霖,你以前是不是当过兵呀?”
他们的判断显然不对,钟誉霖2010年6月刚刚高中毕业,是名副其实的新兵。
之所以这样“熟悉”,是因为他出生于军人世家。钟誉霖的爷爷钟世泽是一名工程兵,参加修筑了闻名中外的川藏公路。他的大伯当过川藏线上的汽车兵,姑父现在驻藏某部服役,叔叔、婶婶都是转业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