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二炮部队发射导弹
该旅副旅长汤飞跃给笔者讲了件尴尬事。
部队组建不久后,某新型导弹装备列装该旅。官兵们白天跟着厂家人员见学,晚上对着装备材料学理论,掌握驾驭新装备的热情空前高涨。可就在技术人员离开部队后的第2天,“宝贝疙瘩”却出现故障。曾在技术比武中拿过金牌的几位技术尖子忙活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病因”,新装备变成一块尴尬的“硬骨头”。
谋打赢必先谋人才!旅党委痛定思痛,“一班人”大家围绕如何培养人才讨论了半天,最后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送学培养一批骨干,现发挥骨干的“酵母”作用,让人才队伍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装备未到,人才先行。该旅20多名经过精挑细选的专业骨干,向技术人员拜师学艺,从设计原理到制造过程,从使用到维护。学成归来后,旅里立即组织新装备理论培训班,让专业骨干走上讲台担任教员;组织骨干研制新装备模拟训练器材,编写操作教材和规程。
与此同时,该旅以科研单位、院校、生产厂家为依托,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对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抓住专家前来部队安装、调试等时机,请专家对技术骨干进行传帮带;在部队训练、发射、装备整修和经常性装备管理中,主动给各类骨干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挑大梁、唱主角,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一条全方位、多渠道培养装备人才的路子逐渐清晰,一批懂理论、会操作的人才队伍迅速崛起,为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装备为啥成了“烫手山芋”
一次野外拉动中,仅有的某新型导弹发射车行驶到某陌生地域时,陷入了沙地出不来。此事发生后,大家开始出现怕出事、怕出丑、怕损坏新装备的“三怕”现象。一时,新装备成了“烫手山芋”,平时训练能不动就尽量不动。
“装备虽然昂贵但并不娇贵!连一场演练的考验都经受不起,如何面对更为恶劣复杂的未来战场。”旅长李正连一针见血。对此,该旅党委“一班人”及时对训练中消极保安全的错误观念进行纠正。并以此引导大家,只有着眼实际、紧贴实战,不断创新战法训法,才能提高武器装备的技战性能。
于是,一拨拨骨干走进训练场实地论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装操作训练保障方案》和《实装操作技术把关细则》,将平时训练中的把关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具体化,确保实装操作中的零失误。同时,他们举一反三,对作战、保障各个专业进行规范化整合,并根据新装备特点,确立“理论先行、电化教学、模拟训练、实装操作”的思路科学组训;根据新装备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研制出6套模拟训练系统,构建多网络融合、多业务共享的新装备网络模拟训练平台,实现“发射营独立发射,首长机关同时指挥,保障分队同时保障”的目标。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仅提高了训练效益,而且还减少装备磨损,提高了装备完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