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江(左)和梁万俊在工作上是一对好搭档。谭超 摄
本报记者 靳博
他们,工作是驾驶尚未定型、需要对各种极限条件下的飞行数据进行全面考核的飞机,被称作“和平时期距离死亡最近的人”。面对风险,他们却淡定从容,就算飞机摔下来,也要保证任务完成。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空军试飞员。
中国西北某机场。
伴随着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一架正在跑道上滑行的新型国产战机猛然加速、拉高,直刺云霄。
驾驶这些新型飞机的人,有一个共同而特别的名字:空军试飞员。
【镜头一】
“试飞员就是给新飞机‘体检’的飞行员。”中国空军仅有的3名国际试飞员之一、空军某试飞部队部队长张景亭大校说。而副部队长邓友明的话更形象:“试飞员就是故意给新飞机‘找事’的人,找的就是飞机的安全边界。”
试飞员与飞行员,一字之差,工作却有巨大的差别。
飞行员驾驶设计成熟的飞机,而试飞员驾驶的是尚未定型、需要对各种极限条件下的飞行数据进行全面考核的飞机,其危险性不言而喻。“试飞目的在于肯定成功的设计,发现存在的问题。”原中国试飞院副院长张克荣说。
我国近年研制的所有军用飞机都必须通过试飞员的定型试飞才能投产,而这些飞机在出厂前还要再次接受试飞员的试飞检验。例如大名鼎鼎的歼10、歼11、枭龙、飞豹等战机以及空警2000预警机等军机。即使是民用飞机新舟60和ARJ21—700等机型也都是由试飞部队完成的最终定型试飞。
此外,相比作战部队一位飞行员在飞行生涯中只飞几种机型的情况,试飞员往往能飞十多种机型,张景亭、雷强等一批顶尖试飞员甚至能跨机种驾驶目前在役的歼击机、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