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挺进平西(老照片)资料图
“孟庆平,爱唱歌、皮肤黑,讨姑娘喜欢,被日本人打死时24岁,少了一只胳膊。”“李文宗,清末最后一科秀才,晚年参军抗日,为掩护战友撤退时身亡。”“欧明海,外号叫欧老虎,老百姓有民谣:非虎似虎欧老虎,无形踪,鬼子见了都心凉。”……在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里,一头银发的欧兴田指着23座坟头上的墓碑,滔滔不绝,一一道来。
这些墓碑上的名字,是欧兴田一个字一个字刻上去的,甚至于这整个烈士陵园,都是老人自费花了100多万元修建的,不仅如此,他还在这儿守候了将近30年。
陵园位于安徽省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这里地处偏远,走上40多分钟,穿过大片绿油油的麦田,才能坐上车,车再摇晃上50分钟才能进县城。
这个没花财政一分钱的20多亩的烈士陵园,不在民政部的“正册”里。114查号台查不到它,邮局的邮差没来过这里。老人与外界唯一的沟通,是一部要么信号不好,要么常欠费停机的手机。
可老人眼里,这个僻壤之地,却是“最纯净的圣地”。在抗战时期,这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14岁参加革命,当过张爱萍将军的文书,历任参谋、少校参谋长、中央军委第一炮校行政科长等职的欧兴田,曾目睹了2400多名新四军为保护这条要道而流血牺牲。最壮烈的一次,60名战士抗击数百名日军,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最后弹尽粮绝全部阵亡,战士的鲜血将旁边的沱河都染成了红色。
抗战胜利后,欧兴田所在部队,曾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后在淮海战役期间毁于战火。到上世纪80年代,退休了的老人,又开始重建陵园。
陵园说不上有什么设计之美。尽管雕着花的门楼花了十几万元,纪念碑是他专门设计的三角形,寓意纪念宿灵、灵凤、宿怀三个县的烈士。可到过这里的人大多都认为,这个陵园破旧、荒凉,“性价比不高”。
可只要老人每天清晨站在战友的坟头前,他就觉得这近30年,花所有的精力、金钱都是值得的。
这些坟并不是一开始就在的,全是老人一个个迁过来的。有的是老人说服烈士的后人,移到此地。有的是他费尽周折找到的“矮了,平了,荒着没人管理”的烈士坟,移过来。
每次把战友“请回来”,对他都是件顶隆重的事儿,他会支付雇用的4个人 每人每天500元,4个人抬棺,一路放着鞭炮,热热闹闹地让战友“搬到新家”。
没人解释得清,这个享受师级离休干部待遇的老人,一个月工资有六七千,为什么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来这里当“守墓人”。
“我活着,快快乐乐一大家子,可想到死去的战友,自己活得有什么意思。”他挽着右手袖子,露出自己名字的刺青。
一个86岁的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60多年前那些牺牲战友的名字吗?
“当年我刚参加革命,所在的尖刀班共有9人,每人都在手臂上用针和墨水刻下各自的名字,大家在一间学校的破教室里发誓,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既然我答应了,就得做到。”老人淡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