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近日推出社保和养老保险系列调查《我国社保缴费率并非全球最高》、《参加养老社保其实很划算》、《延迟退休 多数国家采用渐进式》,引起读者热议。对于养老保险,一些网友提出了担心和疑问,例如,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不会破产?也有网友提出了一些建议。

针对这些疑问和建议,“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网友疑问:养老保险会不会破产?

【专家解答】 社会养老保险通过责任分担、政府财政兜底,破产可能性很小

有网友质疑:“不管社会养老的愿望多么美好,社会养老模式的破产似乎是注定的。欧洲是这样,美国是这样,中国会例外吗?”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从世界范围看,迄今为止只有破产的商业保险公司,无破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德国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20多年,一直都在良性运行;日本自1990年以来经济几乎未增长,但也未见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崩溃,反而是多家大保险公司的破产葬送了日本商业保险业的神话;希腊债务危机引起世界关注,同样未见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破产。”

在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会破产的原因时,郑功成告诉记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是用来消除人们不确定的养老风险的,其可靠性在于这一制度建立在用人单位或雇主、个人与政府等多方分担责任和世代自然传承的基础之上,并由政府充当担保人,承担兜底责任,从而可以同时避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就我国来看,今年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报告表明,18项社会保障资金仍有3万亿结余,目前能够完全保证社会保障待遇的支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表示,从未来发展看,公众也不用担心领不到养老金。首先,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信用担保的;其次,正在建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理事会的储备基金等,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措施;第三,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养老金一旦出现缺口,可以通过财政预算进行弥补。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国家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财政兜底。例如,2011年,巴西社保基金缺口400亿雷亚尔,赤字部分由政府财政来平衡;2012年,俄罗斯退休金缺口达到1.75万亿卢布,国家财政进行补助;2012年,法国养老保险缺口52亿欧元,政府对社保赤字进行财政补贴;墨西哥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职工,在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不足以达到国家确定的社会最低养老金300美元时,由国家财政补足。

网友疑问:哪种养老保险模式更好?

【专家解答】 现存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多数国家实行现收现付制,但需根据情况调整完善

有网友质疑:“当前我国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用年轻一代去养活老一代是不合理的,欧美国家的前车之鉴可得出此模式难以为继。”

目前世界上的社会养老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简单来说,前者是在职的人养退休的人,后者是自己养自己。郑功成介绍说,现收现付制是以劳动者在职期间的缴费加上同期用人单位或雇主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来支付退休者养老金,实行年度收支平衡预算;基金积累制是劳动者在职期间通过自己和雇主的缴费建立并逐年积累个人养老账户基金,退休后再以积累的养老基金和投资收益来给付自己的养老金,实行基金储备制。前者具有互助共济、无保值增值压力等特点;后者管理复杂、有保值增值压力,但可减轻政府负担。

“现收现付制下的个人养老风险由政府与社会承担,个人无论寿命多长,都不用担心养老金不够;基金积累制下的养老风险主要由个人承担。”郑功成告诉记者,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选择现收现付制,只有智利、新加坡等少数国家选择了基金积累制。“现收现付制体现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我国选择统账结合模式,则是想通过个人账户的设置来调解代际负担的公平性,这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中国社科院教授、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基金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哪种更好。现收现付制的缺点是抵御社会老龄化的能力较差,积累制的缺点是没有再分配因素,抗通胀性能很差。在积累制下,退休决策甚至已变成个人决策。

郑秉文介绍,中国为了将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现收现付为主兼具基金积累制的统账结合模式。工资的8%放到个人账户上,企业缴纳的20%用来现收现付,即用来统一支付给退休一代养老。但在实际操作中,因制度转型等原因,个人账户是空账,这部分钱用来支付给退休的一代了,因此,目前的养老制度实际上是现收现付制的,不是严格的“部分积累制”。

有网友担心,社会养老保险是不是庞氏骗局,会不会不可持续?褚福灵表示,这种说法是杞人忧天。“建立社保制度是国家的基本职能。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社保制度,由国家、企业、个人共担风险、共享福利,这样的养老保障才是可持续的。”

郑功成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传承了下一代人为上一代人纵向养老的自然法则,而且通过横向责任分担与政府担保等方式,使家庭养老转变成更为可靠的社会养老。目前全球约20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持续发展。

郑秉文认为,表面上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是“拆”工作一代人的“墙”,“补”退休一代人的“墙”,但人类社会是延续的,人类再生产的成本中就隐含着赡养老一代的费用,现收现付社保制度不是“庞氏骗局”,目前它仍是绝大部分国家实施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问题在于随着人的寿命延长,代际赡养成本加重,需要调整参数。

网友疑问:退休制度如何改革?

【专家解答】 建立激励机制,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

有网友质疑:“随着退休制度的改革,若干年后,就会出现一个奇观,年轻人无法就业,每天逛公园,老年人没法退休,每天上班。”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社会上有关延迟退休的争论,说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差距大,政府要弥合社会选择和个体选择的矛盾,尊重个体成全总体,所以软性、弹性退休制度较好。”

据了解,为探索退休制度改革,上海自2010年10月出台试行意见,提出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至今,参与人数仅数千人,相较于上海现有的300多万退休职工,比例很低。事实上,目前上海最低工资1400多元,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2000多元,对低收入者来说,养老金和工资差距不大,所以多不愿延迟退休。对高收入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而言,按时退休并领取养老金之后,往往会被企业返聘,叠加之下可获得双份收入,更为合算。同时,企业返聘已退休人员,不必支付其养老保险,雇佣成本更低。由此导致企业和劳动者均无延迟退休的积极性。

“如果延迟退休了,但还按照原来的工资替代率来领取养老金,劳动者不合算,对延迟退休就没有积极性。”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说,在美国,职工延迟到70岁退休,可以比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而低于法定年龄退休者,每提早退休一年,其养老金要被扣除6.2%。

郑功成指出,改革退休制度需妥善解决好相关问题:一是应当尽快缓解乃至消除不同养老制度下过大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二是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亟待扭转。目前一些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甚至还不如退休后的养老金,这必然助长一部分人对早退休的期待和对延迟退休的反对。三是对退休人员再就业进行必要且合理的规范。

网友疑问:养老社保制度如何优化?

【专家解答】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有网友建议:“社会养老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障高一点的单位可买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可买职业年金),个人或有些企业还可买商业养老保险。这就全面啦。”

郑功成指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框架已成但还存在缺陷,需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来优化:一方面,应当不断缩小公职人员、企业职工、农民三大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距;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尽快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让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以及商业寿险等得到健康发展。

据本报驻外记者调查发现,加拿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退休保障体制主要包括三大体系:一是联邦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安全金体系,旨在使每一名工作的人在退休后能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雇主发起设立的私人养老金计划,也就是企业年金,一般由雇主和员工共同出资购买;三是个人自愿购买商业保险、个人储蓄和进行资产投资。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对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进,把企业年金制度建立起来。此外,尽快统一全国各地的社保政策,实现养老金跨区域投保和领取。

“一个好的养老制度,应该让人们预期到制度的稳定性。”郑秉文表示,从国内现状看,首先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改变碎片化的养老制度;同时,扩大制度覆盖面,例如,可以给农民群体记账等,实现全民统一参保、全民一个制度、全民一个利率,解决制度公平性、统筹层次低等问题。

(本报记者 罗 彦 李浩燃 王有佳 唐露薇 本报驻外记者 吴成良 丁大伟 吴志华 管克江 李志伟 李学江 邹志鹏 谢亚宏)

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近日推出社保和养老保险系列调查《我国社保缴费率并非全球最高》、《参加养老社保其实很划算》、《延迟退休 多数国家采用渐进式》,引起读者热议。对于养老保险,一些网友提出了担心和疑问,例如,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不会破产?也有网友提出了一些建议。

针对这些疑问和建议,“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网友疑问:养老保险会不会破产?

【专家解答】 社会养老保险通过责任分担、政府财政兜底,破产可能性很小

有网友质疑:“不管社会养老的愿望多么美好,社会养老模式的破产似乎是注定的。欧洲是这样,美国是这样,中国会例外吗?”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从世界范围看,迄今为止只有破产的商业保险公司,无破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德国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20多年,一直都在良性运行;日本自1990年以来经济几乎未增长,但也未见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崩溃,反而是多家大保险公司的破产葬送了日本商业保险业的神话;希腊债务危机引起世界关注,同样未见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破产。”

在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会破产的原因时,郑功成告诉记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是用来消除人们不确定的养老风险的,其可靠性在于这一制度建立在用人单位或雇主、个人与政府等多方分担责任和世代自然传承的基础之上,并由政府充当担保人,承担兜底责任,从而可以同时避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就我国来看,今年社会保障资金审计报告表明,18项社会保障资金仍有3万亿结余,目前能够完全保证社会保障待遇的支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表示,从未来发展看,公众也不用担心领不到养老金。首先,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信用担保的;其次,正在建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理事会的储备基金等,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措施;第三,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养老金一旦出现缺口,可以通过财政预算进行弥补。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国家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财政兜底。例如,2011年,巴西社保基金缺口400亿雷亚尔,赤字部分由政府财政来平衡;2012年,俄罗斯退休金缺口达到1.75万亿卢布,国家财政进行补助;2012年,法国养老保险缺口52亿欧元,政府对社保赤字进行财政补贴;墨西哥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职工,在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不足以达到国家确定的社会最低养老金300美元时,由国家财政补足。

网友疑问:哪种养老保险模式更好?

【专家解答】 现存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多数国家实行现收现付制,但需根据情况调整完善

有网友质疑:“当前我国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用年轻一代去养活老一代是不合理的,欧美国家的前车之鉴可得出此模式难以为继。”

目前世界上的社会养老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简单来说,前者是在职的人养退休的人,后者是自己养自己。郑功成介绍说,现收现付制是以劳动者在职期间的缴费加上同期用人单位或雇主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来支付退休者养老金,实行年度收支平衡预算;基金积累制是劳动者在职期间通过自己和雇主的缴费建立并逐年积累个人养老账户基金,退休后再以积累的养老基金和投资收益来给付自己的养老金,实行基金储备制。前者具有互助共济、无保值增值压力等特点;后者管理复杂、有保值增值压力,但可减轻政府负担。

“现收现付制下的个人养老风险由政府与社会承担,个人无论寿命多长,都不用担心养老金不够;基金积累制下的养老风险主要由个人承担。”郑功成告诉记者,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选择现收现付制,只有智利、新加坡等少数国家选择了基金积累制。“现收现付制体现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我国选择统账结合模式,则是想通过个人账户的设置来调解代际负担的公平性,这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中国社科院教授、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基金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哪种更好。现收现付制的缺点是抵御社会老龄化的能力较差,积累制的缺点是没有再分配因素,抗通胀性能很差。在积累制下,退休决策甚至已变成个人决策。

郑秉文介绍,中国为了将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现收现付为主兼具基金积累制的统账结合模式。工资的8%放到个人账户上,企业缴纳的20%用来现收现付,即用来统一支付给退休一代养老。但在实际操作中,因制度转型等原因,个人账户是空账,这部分钱用来支付给退休的一代了,因此,目前的养老制度实际上是现收现付制的,不是严格的“部分积累制”。

有网友担心,社会养老保险是不是庞氏骗局,会不会不可持续?褚福灵表示,这种说法是杞人忧天。“建立社保制度是国家的基本职能。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社保制度,由国家、企业、个人共担风险、共享福利,这样的养老保障才是可持续的。”

郑功成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传承了下一代人为上一代人纵向养老的自然法则,而且通过横向责任分担与政府担保等方式,使家庭养老转变成更为可靠的社会养老。目前全球约20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持续发展。

郑秉文认为,表面上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是“拆”工作一代人的“墙”,“补”退休一代人的“墙”,但人类社会是延续的,人类再生产的成本中就隐含着赡养老一代的费用,现收现付社保制度不是“庞氏骗局”,目前它仍是绝大部分国家实施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问题在于随着人的寿命延长,代际赡养成本加重,需要调整参数。

网友疑问:退休制度如何改革?

【专家解答】 建立激励机制,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

有网友质疑:“随着退休制度的改革,若干年后,就会出现一个奇观,年轻人无法就业,每天逛公园,老年人没法退休,每天上班。”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社会上有关延迟退休的争论,说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差距大,政府要弥合社会选择和个体选择的矛盾,尊重个体成全总体,所以软性、弹性退休制度较好。”

据了解,为探索退休制度改革,上海自2010年10月出台试行意见,提出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至今,参与人数仅数千人,相较于上海现有的300多万退休职工,比例很低。事实上,目前上海最低工资1400多元,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2000多元,对低收入者来说,养老金和工资差距不大,所以多不愿延迟退休。对高收入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而言,按时退休并领取养老金之后,往往会被企业返聘,叠加之下可获得双份收入,更为合算。同时,企业返聘已退休人员,不必支付其养老保险,雇佣成本更低。由此导致企业和劳动者均无延迟退休的积极性。

“如果延迟退休了,但还按照原来的工资替代率来领取养老金,劳动者不合算,对延迟退休就没有积极性。”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说,在美国,职工延迟到70岁退休,可以比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而低于法定年龄退休者,每提早退休一年,其养老金要被扣除6.2%。

郑功成指出,改革退休制度需妥善解决好相关问题:一是应当尽快缓解乃至消除不同养老制度下过大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二是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亟待扭转。目前一些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甚至还不如退休后的养老金,这必然助长一部分人对早退休的期待和对延迟退休的反对。三是对退休人员再就业进行必要且合理的规范。

网友疑问:养老社保制度如何优化?

【专家解答】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有网友建议:“社会养老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障高一点的单位可买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可买职业年金),个人或有些企业还可买商业养老保险。这就全面啦。”

郑功成指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框架已成但还存在缺陷,需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来优化:一方面,应当不断缩小公职人员、企业职工、农民三大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距;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尽快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让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以及商业寿险等得到健康发展。

据本报驻外记者调查发现,加拿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的退休保障体制主要包括三大体系:一是联邦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安全金体系,旨在使每一名工作的人在退休后能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雇主发起设立的私人养老金计划,也就是企业年金,一般由雇主和员工共同出资购买;三是个人自愿购买商业保险、个人储蓄和进行资产投资。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对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进,把企业年金制度建立起来。此外,尽快统一全国各地的社保政策,实现养老金跨区域投保和领取。

“一个好的养老制度,应该让人们预期到制度的稳定性。”郑秉文表示,从国内现状看,首先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改变碎片化的养老制度;同时,扩大制度覆盖面,例如,可以给农民群体记账等,实现全民统一参保、全民一个制度、全民一个利率,解决制度公平性、统筹层次低等问题。

(本报记者 罗 彦 李浩燃 王有佳 唐露薇 本报驻外记者 吴成良 丁大伟 吴志华 管克江 李志伟 李学江 邹志鹏 谢亚宏)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