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2003赛季,欧洲现行的“转会窗口(transfer window)”制度开始实行。这一概念最早由英格兰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提出构想,世纪初经欧足联与欧洲议会沟通后正式推出。第一个冬窗于2003年诞生,至今已有整整10个年头。10年间,欧洲四大联赛于每年1月历经“暖冬”与“严寒”的洗礼,格局早已今非昔比。(注:本文数据如非特别注明,均来自权威网站《转会市场》,或与其他媒体不同,以此为准。另:所有金钱的单位均为欧元。)
10年冬窗:金钱联赛养成记
冬窗开启10年来,四大联赛表现不一而足,各自冬季消费曲线的起伏,实际上呈现出“BIG4”财力与影响力10年间的变化。遥想10年前,位居欧足联积分系数榜首的还是西甲,当时正值“银河战舰”一期,皇马坐拥数位顶级巨星,巴萨亦然,瓦伦西亚等球队也是名将如云。2003年冬窗首开,西甲并不重视,只有470万投入。处于盛世末期的意甲亦是如此,斥资额甚至不如西甲(365万)。四大联赛中,只有英超投资过千万,甚至突破5000万欧元,可以说从冬窗问世伊始,英超便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用了10年时间,英超已成为欧洲第一“金钱联赛”,去岁与天空台等媒体签订的天价转播合同,是英超球队10年来戮力同心,每个窗口均斥巨资引进球星所结出的硕果。四大联赛冬窗史上单赛季投入过亿共有8次,英超占据7次!意甲只在2011年有过1次。冬窗单季最大投入同样是英超:2011年的2.7亿欧元。本赛季再度突破1亿大关,对于英超来说是“毛毛雨”啦。
相比英超,西甲处于下滑的颓势,冬窗10年只有2年投入破5000万大关,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更只有1次(2009年)。本以为2012年1355万欧元的20强总投入已够低,没想到本赛季再度探底——1042万,可谓滑落无下限。论财政状况,意甲比西甲略强,因有北方三强撑腰,外加知名球队众多,为冬窗10年第二大买家,这其实有“小世界杯”的惯性与余荫起作用。德国乃欧洲经济的中心与领导者,德甲在经过冬窗头3年的低迷后,通过改革逐步走上复兴之路,投入呈高企之势。不过德国人对支出的审慎有目共睹,所以10年来投资一直较为理性,最终形成收支的良性循环,此乃10年后德甲重新崛起的一大原因。从长远来看,德甲有望超越意甲,成为仅次于英超的冬窗第二大金主。
冬窗鉴宝:珍品与水货齐飞
冬窗买人,比的是眼光和运气,挖到宝的是少数,“青史留名”的大多是迟迟未能打出身价的“水货”。英超10年冬窗,身价最高者为“5000万镑先生”托雷斯,T9算得上头号“水货”,至今仍未用实力与稳定的进球征服切尔西拥趸,阿布对他迷信过头,反而成为制约蓝军前进的掣肘。托雷斯的连锁交易产品是卡罗尔,“3500万镑先生”不仅没在利物浦立足,去夏更被租借到西汉姆厮混,还搭上了在三狮的前途,造成共损的局面。2004年1月以3500万加盟阿森纳的雷耶斯未能适应英国的气候与英超的节奏,最终狼狈回国。就连一向有识人之明的穆里尼奥也有走眼的时候,2009年1月引进亲信夸雷斯马,后者成为蓝桥悲剧。当然也有鉴宝成功的例子,比如维迪奇、埃夫拉、苏亚雷斯、哲科、德容、加里-卡希尔、帕皮斯-西塞等,其中尤以2009年的阿尔沙文为最,他是阿森纳该赛季获得欧冠资格的最大功臣。

西甲方面,冬窗最成功的新援该是戴维斯和伊瓜因。2004年1月巴萨将戴维斯从尤文买入,“野猪”迅速成为球队主力;而皇马2007年1月接连吃进伊瓜因和马塞洛,如今两人都是“银河战舰”的主力级球员,上赛季为球队重夺西甲冠军立下汗马功劳;2005年引进的格拉维森,也是数得着的优秀后腰。至于“水货”,2009年1月皇马斥资2700万买入亨特拉尔,可“猎枪”屡屡熄火,半年之后就被清洗;与他作伴的还有卡萨诺、西西尼奥和福贝尔。另一个荷兰人阿费莱在巴萨也过得不如意,激烈的竞争让他鲜有上场机会,最终被迫转战德甲。
意甲方面,近年来尤文冬季引援颇为奏效,巴尔扎利、卡塞雷斯和马特里都曾为老妇人建功。但“电话门”事件前后的几笔冬援,如穆图,西索科(穆萨-西索科阿里-西索科穆罕默德-西索科),斯滕达尔多,坎德雷瓦等就难让人满意了。米兰今冬引进巴神不知效果如何,蒂亚戈-席尔瓦是他的好榜样,但上一个足球天才罗纳尔多在圣西罗却过得并不如意。国米原是“球星黑洞”,但近年来冬援颇为成功:拉诺基亚,长友佑都,瓜林等。
德甲方面,最奇葩的水货当属布雷诺,不仅无法在拜仁立足,还陷入牢狱之灾。最奇葩的球队当属沃尔夫斯堡,珍品稀罕,水货遍地。这要拜马加特所赐,马大帅两期执教狼堡3年多,竟在冬窗狂引13人,其中2012年冬窗购入8人之多,几乎个个都是水货。马加特军购靡费,固然曾为狼堡带来一次冠军,却是寅吃卯粮,过度消费,导致军容庞大,尾大不掉,最终自酿苦果。
“水货”的名号并非意味着该球员实力不济,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2点:其一,冬季新援没有夏训与球队进行融合,很难快速融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其二,冬窗买人的球队,想要的是即战力,新援往往加盟后不久就得披挂上阵,被主帅匆匆推上前线,一旦演砸,其信心便与日俱降,多半就此沉沦,这也是四大联赛冬窗引援明显比夏窗少的原因所在。不过“水货”中有遗祸最烈者,浪费东家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甚至影响球队的夺冠或保级大业,那就走上自我毁灭之路了。
豪门攻略:张良计与过墙梯
欧洲11大豪门,几乎每家都曾在夏窗掀起过引援风暴,但对于冬窗的态度却各有不同。弗格森和温格是仅有的两位冬窗10年间在一家豪门执教的主帅,他们较少在冬季买人,理由或借口是“挑不到好手”。这与两位名帅注重球队稳定有关,最佳例子是1年前斯科尔斯的复出和亨利的回归,典型的“用熟不用生”。实在情非得已,才引进维迪奇、埃夫拉和阿尔沙文,且一用数载。巴萨和拜仁与之类似,主要核心阵容力求保持稳定,所以冬引极少,当然他们的后备力量也更为充足。

切尔西和曼城是另一种极端,用金元迅速堆砌帝国,恨不得全年都可买人,自然不会放过冬窗,结果两队分居英超10年冬窗总投入的前两位。切尔西2008年和2011年两次祭出大手笔,而曼城自曼苏尔掌舵以来也是频砸重金,千万级交易在冬窗层出不穷,只是近2年阵容已搭配完毕,才慢慢收手。论花钱,皇马素来豪奢无比,冬窗10年间仅有2年半是卡尔德隆执政,其余分为弗洛伦蒂诺的两期。老佛爷喜欢夏窗出手巨星制造曝光度,不过冬窗零敲碎打,也有不少重磅斩获。

其他几家豪门,在过去10年经历波折颇多,起伏之间冬窗遂成为探索成功之路的“石子”。10年来尤文和米兰皆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过程,因不同原因重建,买人自然少不了,国米则因主帅更换频仍而屡屡改弦更张。利物浦也是追逐英超冠军的道路上苦苦求索,红军大手笔吃进卡罗尔的失败经历可以说明:无论冬引成功与否,这都是想重塑辉煌所必须付出的高昂代价。若是遇人不淑,更将拖长球队重建的痛苦过程,得不偿失。所以冬窗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冬窗该死?转会窗的罪与罚
冬窗启动10年,虽经历过几次大高潮,但弊端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质疑。按欧足联的最初设想,转会窗口制度本是为了提升球队的稳定度,阻止球员全年肆意“喜新厌旧”。然而事与愿违,10年来转会窗,尤其是冬窗衍生出两大弊端:其一,球队权力过大。转会期1年只有2次,这成为球队在与球员续约博弈时的施压法宝,以及对球员进行处罚的“利器”。球员成为弱势群体,丧失自主选择权。比如2009年之夏,潘德夫公开表示想离开拉齐奥,蓝鹰将其“软禁”4个月,迫其错过夏窗。最终潘德夫上诉成功,才得以在2010年1月转投国米,若是法律程序稍有拖沓,马其顿人错过冬窗,便只能再苦熬数月了。对此,前英格兰主帅埃里克森指出:“你必须怀疑转会窗存在的正确性,全年允许转会对于球员来说更加公平。”
其二,冬窗处于赛季中期,由于买卖人数没有限制,所以大规模引援的球队在冬窗前后判若两队,甚至大半主力有所变动,比如在今年冬窗一举引进5名法甲球员的纽卡斯尔。对此,温格的质疑很具代表性:“我认为冬窗应该被取消,或者只限于引进两名球员。比如纽卡,有些球队已和他们交过手,但有些球队仍需面对他们的5到8名新援,他们面对的不是同一支球队,我认为转会球员的数量应被限制。”博阿斯更曾表示赛季开始后就该禁止任何转会的发生。
对于这两大弊端,两位名帅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解决方案:全年开放转会,限制甚至取消转会。同样意在抵制冬窗,方法却大相径庭,这本身就意味着拉齐奥和纽卡们可以利用转会窗在不同侧面的不同“漏洞”,以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客观上牺牲了球员、其他球队的利益,这暴露出现行的转会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与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