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鹰派”(War Hawk)一词源于美国,一直被用来形容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扩张的人士、团体或势力。近年来,随着南海、东海问题不断升温,中国一些以军事学者为代表的,坚持在主权领土问题上保持强硬立场的中国“鹰派”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焦点,他们尤其受到要“重返亚太”的美国的关注。日前,西方媒体一篇题为“中国军方鹰派开始进攻”的文章称,“中国军方官员的强硬姿态意味着,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出现了意义深远的变化。”美国到底如何看这些中国“鹰派”?近日《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美国军方以及战略学者,在他们看来,中国“鹰派”的言论为美国研究中国增添了新视角,但同时也给判断中国战略意图及未来走向增加了难度。
“中国鹰派言论不仅是个人观点”
“先下手为强”、“为冲突做准备”、“杀鸡儆猴”,这些是美国等西方媒体和学者眼中中国“鹰派”常用的词汇。近来,西方媒体和战略学者突然兴起一股关注和研究中国“鹰派”的潮流。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强硬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这些强硬声音发出者并不是普通人,而且这些中国“鹰派”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官方让美国和西方困惑。
“显然在这个时代,这些中国鹰派军方学者有足够的自由可以发表看法,但大多数美国分析家不会将此简单视为他们的个人观点,而是认为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某些政策圈内,想必也包括军方的态度。”面对《环球时报》记者,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亚太研究部主席兼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乔纳森·波拉克毫不讳言美国很关注这些声音。他说,在他知道的许多中国“鹰派”代表人物中很多是军方学者,其中不少是已经退役的军官,但因为他们曾经或正在担任的职位以及中国的舆论体制,美国战略学界大多相信他们所表达的强硬观点“或多或少获得了中国政府或军方的认同或授权”。但美方的最大难题是无法判断这些言论是否确实与中国的军事政策制定相关,或是对其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波拉克的一位同行,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亚洲安全研究教授大卫·莱此前曾专门就中国“鹰派”发表研究论文称,“鹰派”是中国崛起的自然结果,他们并不是普通人。许多“鹰派”人士是解放军高级军官或刚退役的解放军军官。他们以中国日渐增强的国力作后盾,而且在政府允许下作“个人评论”。他们的“鹰派”言论能轻而易举成为重要新闻,而且听众无数——中国的3亿网民。
其实,不少美国军方学者也被中国媒体称为美国“鹰派”。在这些美国“鹰派”眼中,中国“鹰派”似乎更“强硬”。美国国防及战略问题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亚太安全部高级主任帕特里克·克罗宁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鹰派”各国都有,特别是军方在讨论国家利益问题时会显得强硬,其中包括爱国和民族主义因素,但并不是所有“鹰派”言论都被解读为“威胁”。中国“鹰派”的出现使中国制定政策的讨论出现了多元化声音。但他说,过激的“鹰派”言论,如针对较弱小国家的“好战言论”会被美方解读为“对抗性”态度,无利于复杂争议的解决。
对于美国同行这样的观点,中国军事战略问题专家彭光谦并不认同。彭光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学者习惯用美国政治的概念来套中国的事情。中国没有什么“鹰派”、“鸽派”,那些是美国人妄自猜测。“对美国说个不字就是‘鹰派’吗?”彭光谦认为,首先“鹰派”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而且用西方的概念来套中国政治生态不合适。被美国认定的中国“鹰派”只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更坚定,对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反应更敏感,在言辞上更坦率一些。“不能只说美国人爱听的话。那中国的舆论不会太单调吗?”
“鹰派”与“和平发展”唱反调?
“中国领导人说‘和平发展’,这个词很好听。但是一些(中国鹰派)言论如此尖刻,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说的,甚至还是中国现役将官出访海外时说的,这样的举动完全没有释放任何令人安心的信号。”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者波拉克说,中国“鹰派”的言论揭示了美国研究者不太了解的中国现有的一个新群体,但是一些“有关美国黑暗阴谋的极端观点”令长期观察中国的美国分析家“生气”:“他们描述的美国不是我所知道的美国。”波拉克还说,中国“鹰派”的观点在中国舆论环境中得到了一定肯定,这也是美国军方反复提“不确定中国战略意图”的原因之一。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克罗宁认为,美国对华政策不太可能根据某位中国军事学者的某个观点而改变,但“严肃的中国军官对一些重大威胁的讨论”肯定会改变“美国外交政策环境”。他说,“这些被中国以外的国家理解为威胁的言论,会变成美国政策制定会议中的讨论内容或是向政策制定者简报的内容。”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被美国学者和媒体认为是中国“鹰派”的代表之一的罗援,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实际上美国人对中国“和平崛起”有误读。中国的和平崛起不意味着挂上免战牌。和平崛起与保家卫国不矛盾。和平崛起不意味着拿土地换和平。他认为,阴谋论产生原因是中美互信基础脆弱。美国人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其实就是美国版的中国阴谋论。而且在很多问题上,美国没有给中国一个可信的答案,中国有理由怀疑。比如,当中国与其他国家发生矛盾时,美国总是站在其他国家一边;美国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和战略围堵;美国违背自己的承诺,对台军售从未停止;美国法案限制与中国军事技术交流,对中国进行技术禁运。美国对这些问题若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所谓“美国阴谋论”自然会烟消云散。
“鹰派”应不应该穿军装
在不少美国军方人士看来,中国鹰派之所以更容易给人留下“威胁”的印象,很可能与他们大多是穿着军装在公共场合发表激烈言论有关。美国陆军作战学院战略研究所教授大卫·莱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对中国走向的质疑及对中国崛起感到威胁是两国国力变化的“结构性问题”,跟中国鹰派对美强硬没有太直接关系。但他同时表示,“在美国,看不到与中国‘鹰派’人物同等军衔的现役军官出来讲这样的话,否则将违反规定。现役军人是不能这样发表言论的。”大卫·莱说,“(如果)作为哪个协会、智库或以个人名义出来讲话无可厚非,但不能穿军装。因为无论你如何否认,军装代表的就是军队和政府立场。”
大卫·莱所说的“不能穿军装”是指完全退役,从军官变成文职,而不是在公开场合穿便装,回到任职单位继续穿军装。他说,在美国,将政府官员、军官及学者分类成观点较传统、支持加强国防的“鹰派”或观点较开放、倾向于外交协商的“鸽派”已有多年的传统。但总体上说,军人发表言论一贯谨慎,避免给公众留下“军方干政”的印象。除现役军官未经允许不得公开发言外,退役高级将领讲话也很小心。军方人士提出争议性的激烈观点和言论仅限于闭门讨论或军事理论交流的范围。
对于美国眼中的“中国鹰派”形象,罗援认为,首先,这是因为有些美国学者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看问题,有冷战思维。其次是因为有些媒体不准确地、片面地引用和放大一些观点,甚至为了吸引眼球把媒体人的一些观点作标题,导致美国人对中国一些声音产生误读误判。第三,美国战略学者与中国这些被他们定义为“鹰派”的人直接接触少,缺乏全面客观了解。第四,美国人对中国的舆论多元化还不太适应。“美国人是叶公好龙,希望我们多元化,又只想让我们说他们喜欢听的话”。罗援认为自己虽有硬话,但没有过激言论。一些离谱的话是“被过激”。
罗援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美国不一样。中国的军队是国家的军队,也是党的军队。中国的宪法赋予军人捍卫主权、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职责,这不是军人干政,而是军人履职尽责。美军一些现役将领也经常发表一些言论。他说:“我们是理性鹰派”,“我们尚武,但又崇和”。罗援既做过野战部队的军人,甚至和美军交过手,也当过外交官,还去美国做过访问学者,他认为,中国鹰派不极端,他们对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能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归根到底他们是“国家利益派”。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克罗宁说,其实一些中国军事学者的观点对于他了解比如南海问题牵扯的各方利益有很大帮助,应该鼓励中国军方与外国展开更多、更坦诚的对话:“相对于说出一些直言不讳的观点,如果他们不讲话,大家反而会更紧张。”大卫·莱在其有关“中国鹰派”的论文中也称,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中国鹰派的到来是福祸掺半。美国不必高估中国鹰派的重要性,但“倘若忽视他们的声音,美国就危险了”。(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隗静 环球时报记者 段聪聪 孙微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