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王羲之

对于王羲之,我们总是带着朦胧的熟悉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是畅快洒脱的兰亭名士;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是冠绝于世的千古“书圣”;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他是泰然从容的东床佳婿。持一管擎天笔,做得名士尽风流。

这大概是我们对于王羲之的全部想象。其实,走近一点,不仅能看清他的轮廓,也能一窥其人其艺其家的底色。

-①-

家风家学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官至晋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是当世大族琅琊王氏的世家子弟,伯父王导、王敦均为东晋开国重臣。

钱穆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指出:“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期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琅琊王氏始终秉承儒家重礼的传统,崇孝守悌,以经学、礼学传家,重视以“孝友”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王羲之在《与谢万书》中说:“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戒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教育子孙敦厚谦让,礼法持家。

兰亭集序

至于家学,王氏一族以书法、官学、谱学为宗。王羲之之所以凭书法名世,其实渊源有自。《晋书》称王氏家族“精通书道”,王羲之叔父王廙能章、楷,传钟(繇)法。尤工于草、隶、飞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其“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对王羲之影响颇深。

还有大家熟知的卫夫人传技王羲之的故事。卫夫人,名卫铄,属王羲之母系卫氏一族。卫氏与王氏同为晋朝高门大族,亦是精于书法的世家。“前卫后王”,西晋年间卫家的书界地位更在王家之上。《书断》称卫家书风“四世不坠”。卫夫人得钟繇书法的笔妙,书迹“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正是得益于王、卫两家的姻亲关系,王羲之得以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艺,走上了传承笔法的正脉。

《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生前书名已盛,后世亦推崇备至。梁武帝称其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他让人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由周兴嗣编次成韵,是为《千字文》。唐太宗称誉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甚至为其作《晋书·王羲之传论》。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笔法极富变化,29个“之”字,7个“不”字,无一雷同,庾肩吾《书品》称其为书界《语》《孟》,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

不仅是书圣

宋人洪迈在《王逸少为艺所累》中这样评价王羲之的政治才能,“其操履识见,议论闳卓,当世亦少有其比”。南宋学者王应麟也称赞王羲之的“言论风旨可著廊庙,江左第一流也”。王羲之居官三十余年,历任临川太守、江州刺史、宁远将军、护军将军、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等职,为官注重民生,针对所辖地方时弊,实行过禁酒令,改革漕运,下令减轻赋税,开仓赈灾,颇有政声。他任会稽内史期间,常探访民间疾苦。

题扇桥

一次路遇一位老妇人在卖当地产的六角竹扇,扇子非常简陋,即使卖得很便宜依然无人问津。老妇人满面忧愁,王羲之见状非常同情,于是提笔在扇子上写下五个字。老妇人不识字,见他写得潦草,怪他写坏了自己的扇子。王羲之安慰她说,告诉买扇的人这是王右军的书法,要卖一百钱。果然,人们争相抢购,扇子很快售完。

“诗画剡溪”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与许询、支遁等名士“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寄情山水,悠游岁月。晚年隐居剡中(今属浙江绍兴嵊州市)。道经《十道志》言:“两火一刀可以逃。”“两火一刀”是“剡”字;“可以逃”意思是,剡中是一个灾祸不侵的清静之地,可以躲避世间灾难和俗务的侵扰。王氏一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剡地的山水正好给王羲之提供了一个清修的好去处。

-③-

教子“贵恒”

嵊州市金庭观,王羲之晚年隐居地。

王羲之娶太尉郗鉴的女儿为妻,留下“东床快婿”的典故。《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均有载。

故事是这样的:晋朝太尉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派人去王家择婿。

郗府门客在王家看了一遍后跟郗鉴报告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个个气宇轩昂,英俊潇洒,大概听说我为您选女婿的缘故吧,大都打扮地很得体,言行里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衣服敞开,露出胸膛,躺在东边的床上,好像没听说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这个年轻人便是王羲之,“东床快婿”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王羲之与郗氏共育有七子一女,七子分别是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献之。虽然王羲之的诸子皆有名望,但论生平可考、事迹流传最广的是以妻闻世的王凝之、爱竹成痴的王徽之和高迈不羁的王献之。

王凝之,王羲之次子。妻子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谢道韫雅人深致、才思敏捷,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其名著史册,后世因而称女子的诗才为“咏絮才”,《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就化用此典。

王羲之儿子王徽之极其爱竹,曾有名言:“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性爱竹,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为人性情飘逸,居会稽时,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至其门而返,人问其故,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字)耶!”

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著名书法家,与父齐名,有“二王”之称。各体皆精,行草尤佳,号“破体”,富豪迈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墨迹《鸭头丸帖》等存世。

绍兴兰亭鹅池

《书断》曾言:“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指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这就是“入木三分”的出处。王羲之能成大家,与其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在教子习书的时候,王羲之也非常强调勤奋和坚持。

据说,当年王献之跟父亲学习书法,王羲之告诉他:“你能把院子里这十八缸水都写完,字才能练出骨架子。”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拿着自己写的字让父亲指点,王羲之看到其中有一个“大”字架子上紧下松,便随手在上面加了一点,变成“太”字。随后,献之又拿着字让母亲看。书法造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后摇摇头说,“我儿写了千日,只这一点像羲之。”献之仔细一看,原来正是父亲加的那一点,顿觉满脸羞愧。从此,他更加刻苦练习,勤习不怠,终于有所成就。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书圣”的教育是富有成效的。

华堂村

王羲之谢世后葬于金庭瀑布山南麓,子孙筑室为庐守墓,久而久之,王氏子孙遂在此繁衍生息。金庭的王氏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乾隆五十七年重修族谱时,王氏后人将先祖家教思想总结提炼,写入族谱序文中,共24字: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和谐稳定,国泰民安。孝敬长辈,和睦家族;与人为善,融洽相处。管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华堂村“书圣”牌坊

旧时王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羲之遗风却在华堂古村代代相续。“书圣”妙笔,融“技”与“道”于撇捺之间,笔势雄浑,力透纸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汪春涛 整理)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开警车买鱼,用单位加油卡买烟酒...每周通报第4周

这7件事咱别碰!让公务外出和接待"规矩"起来

中央纪委新闻发布会全文,回答你关注的问题

又查处省部级干部1名,去年12月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019起

中国民航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夏兴华被开除党籍

王羲之

对于王羲之,我们总是带着朦胧的熟悉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是畅快洒脱的兰亭名士;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是冠绝于世的千古“书圣”;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他是泰然从容的东床佳婿。持一管擎天笔,做得名士尽风流。

这大概是我们对于王羲之的全部想象。其实,走近一点,不仅能看清他的轮廓,也能一窥其人其艺其家的底色。

-①-

家风家学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官至晋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是当世大族琅琊王氏的世家子弟,伯父王导、王敦均为东晋开国重臣。

钱穆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指出:“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期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琅琊王氏始终秉承儒家重礼的传统,崇孝守悌,以经学、礼学传家,重视以“孝友”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王羲之在《与谢万书》中说:“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戒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教育子孙敦厚谦让,礼法持家。

兰亭集序

至于家学,王氏一族以书法、官学、谱学为宗。王羲之之所以凭书法名世,其实渊源有自。《晋书》称王氏家族“精通书道”,王羲之叔父王廙能章、楷,传钟(繇)法。尤工于草、隶、飞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其“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对王羲之影响颇深。

还有大家熟知的卫夫人传技王羲之的故事。卫夫人,名卫铄,属王羲之母系卫氏一族。卫氏与王氏同为晋朝高门大族,亦是精于书法的世家。“前卫后王”,西晋年间卫家的书界地位更在王家之上。《书断》称卫家书风“四世不坠”。卫夫人得钟繇书法的笔妙,书迹“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正是得益于王、卫两家的姻亲关系,王羲之得以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艺,走上了传承笔法的正脉。

《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生前书名已盛,后世亦推崇备至。梁武帝称其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他让人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由周兴嗣编次成韵,是为《千字文》。唐太宗称誉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甚至为其作《晋书·王羲之传论》。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笔法极富变化,29个“之”字,7个“不”字,无一雷同,庾肩吾《书品》称其为书界《语》《孟》,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

不仅是书圣

宋人洪迈在《王逸少为艺所累》中这样评价王羲之的政治才能,“其操履识见,议论闳卓,当世亦少有其比”。南宋学者王应麟也称赞王羲之的“言论风旨可著廊庙,江左第一流也”。王羲之居官三十余年,历任临川太守、江州刺史、宁远将军、护军将军、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等职,为官注重民生,针对所辖地方时弊,实行过禁酒令,改革漕运,下令减轻赋税,开仓赈灾,颇有政声。他任会稽内史期间,常探访民间疾苦。

题扇桥

一次路遇一位老妇人在卖当地产的六角竹扇,扇子非常简陋,即使卖得很便宜依然无人问津。老妇人满面忧愁,王羲之见状非常同情,于是提笔在扇子上写下五个字。老妇人不识字,见他写得潦草,怪他写坏了自己的扇子。王羲之安慰她说,告诉买扇的人这是王右军的书法,要卖一百钱。果然,人们争相抢购,扇子很快售完。

“诗画剡溪”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与许询、支遁等名士“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寄情山水,悠游岁月。晚年隐居剡中(今属浙江绍兴嵊州市)。道经《十道志》言:“两火一刀可以逃。”“两火一刀”是“剡”字;“可以逃”意思是,剡中是一个灾祸不侵的清静之地,可以躲避世间灾难和俗务的侵扰。王氏一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剡地的山水正好给王羲之提供了一个清修的好去处。

-③-

教子“贵恒”

嵊州市金庭观,王羲之晚年隐居地。

王羲之娶太尉郗鉴的女儿为妻,留下“东床快婿”的典故。《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均有载。

故事是这样的:晋朝太尉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派人去王家择婿。

郗府门客在王家看了一遍后跟郗鉴报告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个个气宇轩昂,英俊潇洒,大概听说我为您选女婿的缘故吧,大都打扮地很得体,言行里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衣服敞开,露出胸膛,躺在东边的床上,好像没听说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这个年轻人便是王羲之,“东床快婿”的典故也由此而来。

王羲之与郗氏共育有七子一女,七子分别是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献之。虽然王羲之的诸子皆有名望,但论生平可考、事迹流传最广的是以妻闻世的王凝之、爱竹成痴的王徽之和高迈不羁的王献之。

王凝之,王羲之次子。妻子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谢道韫雅人深致、才思敏捷,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其名著史册,后世因而称女子的诗才为“咏絮才”,《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判词“堪怜咏絮才”就化用此典。

王羲之儿子王徽之极其爱竹,曾有名言:“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性爱竹,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为人性情飘逸,居会稽时,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至其门而返,人问其故,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戴逵字)耶!”

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著名书法家,与父齐名,有“二王”之称。各体皆精,行草尤佳,号“破体”,富豪迈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墨迹《鸭头丸帖》等存世。

绍兴兰亭鹅池

《书断》曾言:“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指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这就是“入木三分”的出处。王羲之能成大家,与其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在教子习书的时候,王羲之也非常强调勤奋和坚持。

据说,当年王献之跟父亲学习书法,王羲之告诉他:“你能把院子里这十八缸水都写完,字才能练出骨架子。”王献之练完一缸水后,自我感觉不错,就拿着自己写的字让父亲指点,王羲之看到其中有一个“大”字架子上紧下松,便随手在上面加了一点,变成“太”字。随后,献之又拿着字让母亲看。书法造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后摇摇头说,“我儿写了千日,只这一点像羲之。”献之仔细一看,原来正是父亲加的那一点,顿觉满脸羞愧。从此,他更加刻苦练习,勤习不怠,终于有所成就。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书圣”的教育是富有成效的。

华堂村

王羲之谢世后葬于金庭瀑布山南麓,子孙筑室为庐守墓,久而久之,王氏子孙遂在此繁衍生息。金庭的王氏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乾隆五十七年重修族谱时,王氏后人将先祖家教思想总结提炼,写入族谱序文中,共24字: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和谐稳定,国泰民安。孝敬长辈,和睦家族;与人为善,融洽相处。管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华堂村“书圣”牌坊

旧时王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羲之遗风却在华堂古村代代相续。“书圣”妙笔,融“技”与“道”于撇捺之间,笔势雄浑,力透纸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汪春涛 整理)

更多精彩,为您推荐

开警车买鱼,用单位加油卡买烟酒...每周通报第4周

这7件事咱别碰!让公务外出和接待"规矩"起来

中央纪委新闻发布会全文,回答你关注的问题

又查处省部级干部1名,去年12月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019起

中国民航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夏兴华被开除党籍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