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广州参考编辑注意到了这样一条新闻。
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已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并于去年底主动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申请,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
据中科院学部工作局,早在去年底,已经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就先后提出,希望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昨天,二人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中科院官网的“院士名单”里,同时从外籍院士名单中消失。目前二人都是清华大学全职教授。
不简单的决定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现年95岁,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振宁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按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此前,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住进清华大学,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尽管已90多岁高龄,他依然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
“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过,我父亲到临终都没有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昨天(21日),杨振宁讲述了他重新成为中国国民的感受。
“我放弃美国国籍是在2015年4月1日,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跑偏”的舆论焦点
对于这样一件大好事,比起对科学贡献的关注,一些“吃瓜群众”却显然对杨先生的“八卦”更感兴趣。
我们知道,一些人对于95岁的杨振宁先生的恶评,主要来自两个原因:
1、他娶了一个与他年龄差距太大的女子为妻;
2、当年邓稼先先生回国的时候他没有跟着回来——换言之,他“不爱国”。
先谈第一点。我们知道,围绕杨振宁的争议,始于2004年他82岁时与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两人年龄悬殊的“老少恋”触动了一些人,受到了他们的讥讽。
名人的婚姻素来受人关注,实属正常。但作为严肃的科学家而非娱乐圈人士。舆论对他的私生活说长道短,是不够尊重的。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是他们的私事,并没有碍着公众什么事。
再来谈谈所谓“不爱国”。不少人喜欢拿杨振宁和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作比较。
一些人指责杨振宁“不爱国”的原因,是当年他没有与邓稼先一起回国。但是你可知道,作为邓稼先一生的挚友,杨振宁首次回国的时候,点名要见的就是邓稼先。邓患癌症之后,杨振宁还为他在美国找特效药。
在中国的科研水平和条件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邓稼先的贡献在于告诉世人“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而杨振宁的贡献则是证明了“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要论伟大,难分伯仲。
杨振宁为中国做了什么
平心而论,杨振宁给中国年轻一代带来的不只是信心,他还做了许多实事。
●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 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县数学奖”相继成立。
●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被杨振宁劝回的学界大拿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清华大学盖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姚期志,一幢给林家翘。外人不知道的是,姚期志和林家翘其实都是杨振宁用私人关系和“面子”为中国请回来的。姚期智
今年70岁的姚期智,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发明的“加密共享数据方法“是”世界级重大突破”,其在计算机领域的江湖地位,内行人莫不敬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姚期智在美国多所名校任教。
2004年,姚期智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回归祖国,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并于次年获得北京永久居留权。目前,他是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在清华先后创办了大名鼎鼎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交叉信息研究院(IIIS)和量子信息中心,致力于培养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林家翘
林家翘,麻省理工学院原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2001年11月起担任清华大学教授。
林家翘教授为国内培养了一批有造诣的学者,推动了应用数学与流体力学的许多新领域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果这都不算爱国
作为美籍知名学者中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1971年春,中美关系解冻后不久,杨振宁马上就决定回国看一看,尽管遭到美国官方的阻拦,仍旧被他顶了回去。
在美期间,杨振宁还曾多处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形,不少美国人受到他的影响,开始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则纷纷回国探访。
近年来,日本右翼不断挑衅我国钓鱼岛,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就已经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他在那个时代海外华人自发的“保钓运动”中更多次发表演讲。
回应“归来”
杨振宁和姚期智入籍毫无疑问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有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用到了“创造历史”四个字。显然,他们的选择将引导更多的海外英才。
杨振宁谈及回归对于他的感受,引用了挚友熊秉明的一句话:“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杨振宁说。
被杨振宁劝回国的姚期智则表示,“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
资料据新华社、北京青年报、清华大学官网、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