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本网记者 程曦)5月9日,记者从红枫湖镇获悉,近年来,红枫湖镇坚定不移履行“保湖、富民”两大使命,坚持生态立镇,秉持“两线”一起守,“两山”一起建的理念,以保护红枫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为主线和重点,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八大工程”,实现了红枫湖水体水质持续向好和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给生态环境“腾空间”。在清镇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相关部门的协力配合下,举全镇之力,打赢了生态移民搬迁攻坚战,完成了红枫湖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2个村3个组363户8.7万平方米搬迁拆除任务,并在实施搬迁拆除后,对拆除后留下的建筑垃圾及时进行转运清理和对拆除后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积极主动给生态环境留空白、腾空间。
大力实施湖滨生态修复工程,给生态环境“治治病”。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协调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370余万元,在红枫湖饮用水水源取水口实施湖滨生态修复和在沿湖5个村寨建设人工湿地,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和建设人工湿地,恢复取水口附近区域的生态功能,增强沿湖环境的自我净化功能,到达“治病祛疾”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大力实施环境卫生整治工程,给生态环境“擦擦脸”。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积极推动环卫体制向村延伸,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同时,积极开展沿湖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工作,努力消减存量垃圾,严格控制增量垃圾,每年镇级财力投入环境卫生经费达120余万元,近三年累计清运垃圾20600余吨,有效解决了沿湖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
大力实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给生态环境“洗洗澡”。以实施复合生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为重点,大力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式收集处理,无害化标准排放,从源头上防治水体污染问题,净化红枫湖水生态。目前,以自然村寨为单位,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已经完成17个,正在建设6个,预计今年年底将实现生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全覆盖。
大力实施面源污染防控工程,给生态环境“净净肺”。以有效管控和逐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为重点,以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倡导“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积极推广习性诱杀、生物防治、施用有机肥等节能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初步形成了“一主体三配套”(即以蔬菜为主体,葡萄、茶叶、花卉苗圃为配套)的产业发展布局,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畜禽规模养殖转产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减少污染总量,增添“绿色”含量。
大力实施拆违控违工程,给生态环境“减减压”。对违章建筑行为现象,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格按照“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工作思路和“全覆盖、大密度、无死角”的工作要求,采取“七个强化”措施,加大违章建筑巡查管控力度,全力控制增量,努力消化存量,有效改善红枫湖周边的生态环境。近三年来,累计管控拆除违章建筑13.7万平方米,其中组织开展大型集中拆除行动20次。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给生态环境“充充氧”。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等,完成栽植树种2000余株和35222亩退耕还林资金兑现等后期管理工作,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巡查管控工作,近年来辖区内未发生一起重大森林火灾事故,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红枫山水绿意盎然,增大“肺活量”、增加“氧含量”。
大力实施宣传教育工程,给生态环境“拉拉票”。持续加大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向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纳入村规民约,组织开展“保湖靓湖我参与我受益”、“小手牵大手”等活动,积极为生态环境保护“拉票造势”,大力推动政策宣传教育和农户意识转变,教育引导群众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