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1日电(范利媛 张凡)河南省方城县的砚雕名师袁向立,是中国黄石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石砚)代表性传承人。黄石砚,产自河南方城黄石山,在史籍上又叫葛仙公岩石、方城石等等,在四库全书收录的米芾所著《砚史》中,葛仙公岩石位列石砚之首,排在端砚歙砚之前。袁向立从十几岁开始,就入厂雕砚,如今已经和黄石料子切磋琢磨了几十年,也从学徒成长为黄石砚唯一的非遗传承人,并且桃李成林。
初次见到袁向立,是他来清华美院进修学习。当时已是晚上10点左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雨降临前潮湿的黏腻感。只见袁先生一个人在路灯下等候记者一行,时不时探着身子向前张望。走近,才注意他拄着一个拐杖。袁先生说,这是他从车上卸石料的时候,不小心砸断了脚踝,这才刚刚能拄拐走路。
见面的寒暄中得知,袁向立刚还在狭窄的走廊中雕砚,得知我们到达,才匆匆的脱下装修工人似的满是石粉的工作服,洗了澡,换上干净的衣裳迎接我们。
“有一次,我刚干完活,站在路边休息,旁边有个人看到了就问我,你是磨面的吧!”袁向立逗趣的话惹得我们一阵欢笑。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石砚)代表性传承人荣誉证书
袁向立十几岁入行,沉迷雕砚几十年不改,刀法流畅,因材施艺,一块其貌不扬的石料,经他手雕刻,便能将世间万态汇聚到一块黄石砚上。奔月嫦娥、戏牛顽童、大圣蟠桃等等,在他刀下意趣盎然栩栩如生呈现于石头之上。
凤眼石的大圣蟠桃
虚实相间的嫦娥奔月
袁向立的《莲花观音》,石料呈夹线彩色分布,由细腻的黄色、绿色、褐红不规则纹路构成,非常温润。袁向立将其大片纯净的褐红色凸显出来,立雕出来一尊菩萨,菩萨悠然翘起右腿搭在另一腿上,手持一枝树叶随意撩拨着脚下的溪水,犹如凡间的妙龄女子,微微的波浪与周围五彩的融合一体,又如像仙境里的朵朵彩云。石材轮廓保持原石的状态,经过精雕细琢又赋予石头以生命,将仙境中的菩萨刻画的有血有肉,是石材中情感的表达,传递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七彩“祥云”的莲花观音
袁向立说起砚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对于自己专注的黄石砚,历史典故更是信手拈来。黄石砚曾名葛仙公岩石,因产于方城县的黄石山而得名。据说昔年大书法家黄庭坚得此砚时,睡觉都要抱着,还亲登黄石山挑选石材,写下了“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的盛赞诗句。
上世纪80代末90年代初,久而不闻的采石、刻砚之声又零星的回响在黄石山间。既有政策扶持,又有港商投资,黄石砚可谓是迎来一阵发展的春风。
袁向立早年曾师从社旗县文化馆馆长马铁民学习绘画,也是凭着一手精湛的绘画技巧进入砚雕领域。随着接触砚雕的时间愈来愈长,雕刻技术不断进步,从绘画中获得的灵感被袁向立演化成对创作的思考。
黄石砚料子细,颜色艳,种类丰富,养毫。袁向立称“全国24种砚,黄石砚是第一。”天然凤眼石的大圣蟠桃,腾云驾雾的五福戏佛,由贝壳、青蛙、莲花组成寓意深刻的“一辈清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经技艺精湛雕刻师的反复琢磨与推敲,将神话或生活故事中的每一种符号、每一种元素融入石雕的语言当中,才使得每一块砚台展现出卓然天成的灵气。
“技法熟练之后,我从玉雕的技法中获取灵感,在浮雕、线雕的基础上融入玉雕的深雕、透雕、立雕,加之黄石砚材质细腻,因此做出的砚台质感、立体感特别强”。袁向立兴奋地介绍着。大概因为是自己热爱的行业,不论是砚雕还是绘画,水墨石缘造就的袁先生,气质里有一股硬朗的自信与开怀。
简陋的作坊里 潜心雕刻的袁向立
袁向立家里未经打磨的石料
袁向立的“铁笔杆”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对于传统工艺而言,如何在商业化与传承文化价值二者间找到平衡点,是创作者常常思考却又无力的地方。当我们在欣赏这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的时候,当我们在惊叹创作与天然形成的石头之间的精妙结合的时候,袁向立却有些叹息,“就怕这个手艺断代。”
“石雕又脏又累,风险大,不挣钱,而且如果不强制戴口罩的话,还会得尘肺病,最苦的应该是冬天,穿得薄,冷,穿得厚,笨,空调用不成,石粉会将出风口堵住,就用个炉子,夏天用个大风扇吹,还能凑合”。
“像我们这些人长期伏案雕刻,几乎都有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我是一身病,现在大砚台做不了,只能做些小的或者教学生绘画,老了也可以养活自己”。袁向立一番话,道出的却是以自己为代表的传统手艺人的艰辛,谈“辛苦”时甚至直言自己有“想掉眼泪的感觉”。
“原来厂子好的时候是20人左右,现在只有5、6‘老人’来维持。主要靠零碎的客户来维持。最主要现在限量开采,好料子也少了”,袁先生说到这里也是一阵叹息。
袁向立又很骄傲,“最苦的时候都过来了,而且我的徒弟们也都出师了,有的成为了市传承人,有的办了自己大厂子,我看到挺高兴的,最让我欣慰的是现在国家对我们特别照顾,补助啊,非遗传承人,免费学习啊,所以说心里挺有成就感的”。
收学徒,教技术,四处交流学习,袁向立都不遗余力。“现在为了保护手工的砚台,我们县的文化馆专门成立了一个非遗展馆,国家出钱把我们手中的作品买走,算是对我们这个行业的扶持,并且每年的补贴由原来的3000元提高到今年的8000元,给了我们更大信心”。
袁向立自己也没有想到,最初“为了过生活,为了混口饭吃,挣点工资”的一份工作,当他慢慢的开始用心去琢磨,磨去石头的棱角,打磨着自己的心性,慢慢的与石相融,就变成了如今自己割舍不下的一种感情,一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