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编者按: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建军90周年,也是山东女兵进疆65周年。1952年—1954年间,山东籍2万多名女兵响应祖国号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滚滚洪流中,既成为屯垦戍边的重要力量,也光荣地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军垦母亲”。她们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铺路石,是兵团千秋伟业的奠基人,是新中国屯垦戍边和鲁疆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

7月上旬,天山网记者跟随由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干部管理组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鲁疆两地主流媒体采访采风活动”采访团,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多个团场,对65年前选择扎根边疆的女兵们进行采访,听她们讲述“山东女兵”故事,与大家共同见证新疆历史发展。

82岁的山东戍边女兵宫翠英接受记者采访。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摄影报道)见到82岁的宫翠英时,她正坐在自家楼下的石凳上,一边剥着豆角,一边与邻居聊着天。说起新疆这些年的变化,宫翠英用“戈壁滩上变花园”来形容,说到动情处,82岁的宫翠英还会给大家扭动脖子展示“新疆舞”。

7月14日,鲁疆主流媒体联合开展的“纪念山东女兵进疆65周年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场山东戍边女兵宫翠英的家。

一次选择 一生骄傲

宫翠英出生在山东省莱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村里的干部,大姐和二姐是共产党员,受家人的影响宫翠英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1952年,16岁的宫翠英报名参军,母亲知道后,坚决反对。“我母亲告诉我新疆很远,环境也很恶劣,冬天都能冻掉人的小拇指。”可宫翠英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程。

近2个多月的行程,宫翠英终于到了新疆,从小多才多艺的宫翠英被分到阿勒泰市富蕴县,当上了部队里的文艺兵。

那时候,宫翠英每天的任务就是排节目,逢年过节就去基层连队慰问演出。宫翠英每月的津贴是9元钱,当兵的头三个月,她就攒下27元。“我给老家的父母寄回了20元,一是尽点孝心,二是告诉他们我在部队过得很好,让他们也放心。”

来到大西北,扎根新疆,65年前的选择也成就了宫翠英一生的荣耀。宫翠英说:“我来到新疆,穿上了军装,在这里成家,这里有酸甜苦辣,有我的荣誉和骄傲。”

宫翠英保存着自己当兵时用的毛巾。

有甜蜜 也有铭心的痛

当屯垦戍边的荒原上有了女人的阵阵欢笑,有了小家的屡屡炊烟,便也有了婴儿一声声的啼哭。

宫翠英说着从前,也向大家说起了自己的婚姻。宫翠英与爱人唐永贵的相识,得从唐永贵接女兵进疆时说起。刚进疆走到乌鲁木齐时,驻疆部队派出一批男兵去接应女兵队伍,唐永贵作为其中一员,第一次见到了宫翠英。

初次谋面,两人便互生好感。待两人各自返回部队安顿下来后,唐永贵便开始给宫翠英写信,从工作、理想,到后来的生活、家常,二人也逐渐确定了恋爱关系。

“老唐英勇善战,一、二、三等功的证书一大堆。”说起自己的爱人,宫翠英满脸幸福。

吃过别人没吃过的苦,宫翠英觉得没什么,选择扎根新疆,她也从未后悔,但对于自己的大儿子,宫翠英却充满愧疚。

当时的宫翠英和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大儿子被早早送进了托儿所。有天,宫翠英不满两岁的大儿子发起低烧,她和丈夫却没放在心上,工作结束后去接孩子,病情已经耽搁了,送进医院孩子已经报了病危。最终,孩子性命保住了,但却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宫翠英今年60岁的大儿子,智力却和十岁左右的孩子差不多。

“我这辈子没有对不起过谁,只有我大儿子。”宫翠英看着在远处正散步的儿子,声音哽咽了。

宫翠英为记者展示自己的荣誉证书。(图为天山时报记者张荣耀摄)

在苦日子里燃烧青春

1960年,因为爱人工作的调整,宫翠英跟着丈夫从部队来到了阜北农场(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场)。

刚到团场时,宫翠英一家连安身的房子都没有。“委屈呀,我们带着孩子住哪呀?”当时的宫翠英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泪水夺眶而出。

哭完了,宫翠英身上那股“倔强劲”又涌上心头。没有房子就自己盖。拿起铁锹挖个大坑,割些芦苇放进到里面,砍些梭梭和红柳支在上面,这“地窝子”就成了宫翠英的家。

“春天刮大风,睡一觉起来,被子上全是刮下的土,下雨化雪最头疼,那水渗进地窝子里,能淹去一半,衣服被子都遭了秧……”宫翠英看着记者们不可思议的表情说:“有地窝子就不错了,总比睡在沙漠强。”

到了团场,宫翠英从文艺兵变成了农业队的队员,拿起的锄头就再也没放下过,一干就干到了退休。

开荒地、种小麦、种玉米,地里的活宫翠英几乎都干过。她记不得自己开过多少荒,种过多少地。“我一直在干,这团场,就是我们拿着锄头一点一点开出来的。”宫翠英说。

辛苦了一辈子,宫翠英却觉得这不算什么。“都是这样过来的,当时也年轻,头一天再累,睡一觉第二天又干劲十足了。”宫翠英说着,在场的记者聆听着,也沉默着,听着宫秀英的描述,我们脑海中也想象着当时胶东女子在农田里劳作的场景。

新疆变化的见证者

自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被分到新疆部队开始,宫翠英便扎根在了新疆这片土地上,这些年新疆的变化,她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宫翠英初来新疆时,住的是地窝子,出门靠的是双脚,走的是石子路,喝的是湖水。

从山东到新疆,宫翠英一行女兵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从山东坐火车到兰州下车,就乘汽车往新疆走,一路上都是土路。”宫翠英说。

对比从前,宫翠英说:“现在多好啊,从新疆到山东坐飞机只用5个小时就到了。现在大家出门都开小车。”

刚到新疆,宫翠英的眼前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根本种不出粮食。开荒没有机械,宫翠英拿着锄头一锄一锄的翻地,硬是在盐碱地上种出庄稼。

宫翠英说:“以前和现在没法比,以前开出一亩地得多少人费多少力,我们以前干一个多月的量,现在大机械一会儿就弄好了。”

回忆着从前的新疆,再看看现在的生活,宫翠英颇有感慨:“变化太多了,现在的新疆不再是从前了。原来的盐碱滩上建成了美丽的城市,之前了无人烟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个新兴城镇。以前生小病都会要人命的,现在医疗条件也好了,好多以前治不好的病现在都能治了。政府政策好,我老有所养,退休工资一个月3600元。”宫翠英说。

采访快结束时,宫翠英专门把当兵时保存的胸章、帽徽、军装拿了出来,向记者展示。

宫翠英告诉记者,部队是所大学校,当兵的这五年,也是她奉献青春建设兵团的最美五年。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人动容:宫翠英站在葡萄地旁,一边踢着正步,一边喊着“一二三四”的响亮口号。越过历史的沧桑,宫翠英还是那个正值韶华却毅然投身新疆建设的山东女兵,是那个坚忍独立却柔情满满的“军垦母亲”。

编者按: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建军90周年,也是山东女兵进疆65周年。1952年—1954年间,山东籍2万多名女兵响应祖国号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滚滚洪流中,既成为屯垦戍边的重要力量,也光荣地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军垦母亲”。她们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铺路石,是兵团千秋伟业的奠基人,是新中国屯垦戍边和鲁疆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

7月上旬,天山网记者跟随由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干部管理组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鲁疆两地主流媒体采访采风活动”采访团,深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多个团场,对65年前选择扎根边疆的女兵们进行采访,听她们讲述“山东女兵”故事,与大家共同见证新疆历史发展。

82岁的山东戍边女兵宫翠英接受记者采访。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摄影报道)见到82岁的宫翠英时,她正坐在自家楼下的石凳上,一边剥着豆角,一边与邻居聊着天。说起新疆这些年的变化,宫翠英用“戈壁滩上变花园”来形容,说到动情处,82岁的宫翠英还会给大家扭动脖子展示“新疆舞”。

7月14日,鲁疆主流媒体联合开展的“纪念山东女兵进疆65周年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场山东戍边女兵宫翠英的家。

一次选择 一生骄傲

宫翠英出生在山东省莱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村里的干部,大姐和二姐是共产党员,受家人的影响宫翠英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1952年,16岁的宫翠英报名参军,母亲知道后,坚决反对。“我母亲告诉我新疆很远,环境也很恶劣,冬天都能冻掉人的小拇指。”可宫翠英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程。

近2个多月的行程,宫翠英终于到了新疆,从小多才多艺的宫翠英被分到阿勒泰市富蕴县,当上了部队里的文艺兵。

那时候,宫翠英每天的任务就是排节目,逢年过节就去基层连队慰问演出。宫翠英每月的津贴是9元钱,当兵的头三个月,她就攒下27元。“我给老家的父母寄回了20元,一是尽点孝心,二是告诉他们我在部队过得很好,让他们也放心。”

来到大西北,扎根新疆,65年前的选择也成就了宫翠英一生的荣耀。宫翠英说:“我来到新疆,穿上了军装,在这里成家,这里有酸甜苦辣,有我的荣誉和骄傲。”

宫翠英保存着自己当兵时用的毛巾。

有甜蜜 也有铭心的痛

当屯垦戍边的荒原上有了女人的阵阵欢笑,有了小家的屡屡炊烟,便也有了婴儿一声声的啼哭。

宫翠英说着从前,也向大家说起了自己的婚姻。宫翠英与爱人唐永贵的相识,得从唐永贵接女兵进疆时说起。刚进疆走到乌鲁木齐时,驻疆部队派出一批男兵去接应女兵队伍,唐永贵作为其中一员,第一次见到了宫翠英。

初次谋面,两人便互生好感。待两人各自返回部队安顿下来后,唐永贵便开始给宫翠英写信,从工作、理想,到后来的生活、家常,二人也逐渐确定了恋爱关系。

“老唐英勇善战,一、二、三等功的证书一大堆。”说起自己的爱人,宫翠英满脸幸福。

吃过别人没吃过的苦,宫翠英觉得没什么,选择扎根新疆,她也从未后悔,但对于自己的大儿子,宫翠英却充满愧疚。

当时的宫翠英和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大儿子被早早送进了托儿所。有天,宫翠英不满两岁的大儿子发起低烧,她和丈夫却没放在心上,工作结束后去接孩子,病情已经耽搁了,送进医院孩子已经报了病危。最终,孩子性命保住了,但却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宫翠英今年60岁的大儿子,智力却和十岁左右的孩子差不多。

“我这辈子没有对不起过谁,只有我大儿子。”宫翠英看着在远处正散步的儿子,声音哽咽了。

宫翠英为记者展示自己的荣誉证书。(图为天山时报记者张荣耀摄)

在苦日子里燃烧青春

1960年,因为爱人工作的调整,宫翠英跟着丈夫从部队来到了阜北农场(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场)。

刚到团场时,宫翠英一家连安身的房子都没有。“委屈呀,我们带着孩子住哪呀?”当时的宫翠英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泪水夺眶而出。

哭完了,宫翠英身上那股“倔强劲”又涌上心头。没有房子就自己盖。拿起铁锹挖个大坑,割些芦苇放进到里面,砍些梭梭和红柳支在上面,这“地窝子”就成了宫翠英的家。

“春天刮大风,睡一觉起来,被子上全是刮下的土,下雨化雪最头疼,那水渗进地窝子里,能淹去一半,衣服被子都遭了秧……”宫翠英看着记者们不可思议的表情说:“有地窝子就不错了,总比睡在沙漠强。”

到了团场,宫翠英从文艺兵变成了农业队的队员,拿起的锄头就再也没放下过,一干就干到了退休。

开荒地、种小麦、种玉米,地里的活宫翠英几乎都干过。她记不得自己开过多少荒,种过多少地。“我一直在干,这团场,就是我们拿着锄头一点一点开出来的。”宫翠英说。

辛苦了一辈子,宫翠英却觉得这不算什么。“都是这样过来的,当时也年轻,头一天再累,睡一觉第二天又干劲十足了。”宫翠英说着,在场的记者聆听着,也沉默着,听着宫秀英的描述,我们脑海中也想象着当时胶东女子在农田里劳作的场景。

新疆变化的见证者

自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被分到新疆部队开始,宫翠英便扎根在了新疆这片土地上,这些年新疆的变化,她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宫翠英初来新疆时,住的是地窝子,出门靠的是双脚,走的是石子路,喝的是湖水。

从山东到新疆,宫翠英一行女兵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从山东坐火车到兰州下车,就乘汽车往新疆走,一路上都是土路。”宫翠英说。

对比从前,宫翠英说:“现在多好啊,从新疆到山东坐飞机只用5个小时就到了。现在大家出门都开小车。”

刚到新疆,宫翠英的眼前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根本种不出粮食。开荒没有机械,宫翠英拿着锄头一锄一锄的翻地,硬是在盐碱地上种出庄稼。

宫翠英说:“以前和现在没法比,以前开出一亩地得多少人费多少力,我们以前干一个多月的量,现在大机械一会儿就弄好了。”

回忆着从前的新疆,再看看现在的生活,宫翠英颇有感慨:“变化太多了,现在的新疆不再是从前了。原来的盐碱滩上建成了美丽的城市,之前了无人烟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个新兴城镇。以前生小病都会要人命的,现在医疗条件也好了,好多以前治不好的病现在都能治了。政府政策好,我老有所养,退休工资一个月3600元。”宫翠英说。

采访快结束时,宫翠英专门把当兵时保存的胸章、帽徽、军装拿了出来,向记者展示。

宫翠英告诉记者,部队是所大学校,当兵的这五年,也是她奉献青春建设兵团的最美五年。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人动容:宫翠英站在葡萄地旁,一边踢着正步,一边喊着“一二三四”的响亮口号。越过历史的沧桑,宫翠英还是那个正值韶华却毅然投身新疆建设的山东女兵,是那个坚忍独立却柔情满满的“军垦母亲”。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