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新媒体 宋祖礼 综合
“世界羽联你们又想干吗?
你们改发球的规则意义在哪里?
是为了羽毛球变得好?”
昨天下午,林丹的一条微博引发了网友的关注。
事情的缘起要拉回到2017年,11月,世界羽联在牙买加召开年度大会,会上讨论通过了羽毛球发球新规,新规要求发球时击球点的高度将不能超过1.15米。(原来的规定是击球点不得过腰)
据报道,按照最初计划,世界羽联原定在3月14日至18日举行的全英赛试行发球新规,但出于给大家更多适应新规时间的考虑,在3月6至11日的德国羽毛球公开赛上就开始试行。
经过几个比赛日,“超级丹”对新规则的忍耐似乎也到了极限:
3月8日下午,林丹在微博发文怒斥国际羽联,几百字的表达中,林丹的愤懑跃然纸上。

发球不得超过1.15米,连羽毛球最基本的发球都在改,作为球员的我挺无奈的。
打了十几年的大小比赛,训练了三十来年,在今年世界羽联来教大家发球了。
说句实话这简直荒谬。今年德国开始推行新发球规则,很多球员都被判罚违例,我也被判了。现在比赛的重心不再是球员,裁判他们能直接导致比赛的走向。
原本以为世界羽联推行新发球规则有科技的助力,结果还不是人眼分辨,说你违例就违例了,说你没有就没有,不像鹰眼来的有绝对的说服力。
在这不是吐槽,也不是炮轰裁判,这是你们的工作,只是觉得世界羽联你们又想干吗?你们改发球的规则意义在哪里?是为了羽毛球变得好?
说句心里话,一点也没有。
总觉得你们在学网球,可是学得并不精准,你们更需要去走访运动员、教练员的建议,而不是几个人在房间里就推行出一个新的规则。
总是需要改规则,难道你们是对这个运动没有信心?
你们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羽毛球要在你们的手上再上一个台阶。作为一个打了30多年球的运动员,真心希望你们要为了这项运动的升华用好手上的权利。
林丹一贯不加标点发微博的习惯,让这条长达396字的吐槽更加显得火药味十足,不少网友因此而“歪楼”,纷纷调侃一口气读不完的观感:
“发球规则很变态,没考虑球员感受。
文章发文很变态,没考虑读者感受
那么,这样的新规则到底有多“变态”呢?
根据以前的规则,羽毛球发球不能过腰,由于球员实际身高千差万别,同样是腰部,相差却可能有40-50厘米。
职业球员中,安赛龙(1米94)、科尔丁(2米)、奥园希望(1米55)、山口茜(1米55)
不可否则,这样的规定让身材高大的选手占了便宜,一些身材矮小的选手比赛中从来不敢用反手发球,只能发后场高球。基于此,世界羽联才决定干脆统一发球高度。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新规,显然又对大个球员产生了“大大的”不利。
据报道,早在去年4月,当世界羽联决定将发球高度定为1米10的消息传出时,丹麦选手安赛龙就曾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布视频,用蹲地发球和跪地发球等搞笑的姿势调侃世界羽联,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安赛龙的调侃图可以说提前具象化了网友们的吐槽,在林丹的微博发出后,不少网友发出了类似这样的评论:
害能再吃两口:对于高个子来说真的很不利了。。。
北方起南风:这年头裁判的戏越来越多了
霞飞路钱小米:蹲着发球算了
囊萤映雪的微博:原来规定发球不得高于腰部,可能因为运动员身高有差异,这次统一要求了必须低于1.15 米。那就只能事先量好1.15米在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省得发球违例。
骑着乌龟上路0123456789:两米高的球员,咋整
青城山下蛇精病:姚明躺着发球
然而,安赛龙的不满并不没有让世界羽联的决心产生太大动摇,时隔7个月之后,世界羽联还是决定施行发球新规,只不过将发球高度从1米10提高到了1米15。

就目前的赛场情况来看,发球只能通过裁判目测判定,毕竟鹰眼只能判定界内界外,而这也是林丹等选手表达不满的原因。
这里也要补充一句,即使在规则未变动前,发球违例也是只能凭裁判肉眼来判断的。因而每当裁判判罚球员发球违例时,往往会引发球员不满——毕竟过腰不过腰本身就有一点含糊。
相比较而言,1米15的精确高度,说不定还易于判断些。
据了解,世界羽联提供的发球高度测量装置是一根放置在发球裁判的视线前方金属立柱,上方有片透明的压克力板,板上有条与地面平行的黑线,距离地面1.15米,发球裁判坐在座位上看过去,发球者球拍击球瞬间不得超过这条黑线。
对于这一“神器”,小新也通过德国公开赛的相关报道进行了证实,它长这样:

而在不少观众眼里,“他们”长这样:

然而体育竞技就是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残酷游戏,早在去年十一月,中国羽毛球队双打主教练张军就针对新规则这样说:
“这个规定绝对会是颠覆性的,谁抢在前面,谁就占据优势。”
动辄改规则苦不苦?想想国乒的两万五!只能说,超级丹加油!国羽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