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洗澡还一边打游戏 这得多上瘾!
游戏成瘾被定为精神疾病 你同意吗?
新闻背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将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列为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6月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游戏成瘾是否应该列入精神疾病范畴,一直是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放下争议,在我们身边,游戏成瘾、网络成瘾、手机成瘾等问题的确一直是客观存在,而且有加重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出现此类问题更是令家长备受困扰。在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采访到的多个相关“病例”中,“游戏成瘾”的症状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心理问题比游戏本身以及问题的定性更值得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手机套上防水袋
一边洗澡一边刷游戏
每年寒暑假期间,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耽误学习而来到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咨询就诊的学生和家长都络绎不绝。14岁的小影(化名)是一名初三女生。从家长介绍谈话中,医生了解到,小影有典型的完美人格,办事认真仔细,从心底特别抗拒失败。加上人际交往圈狭窄,使她潜意识中将手机游戏视为与外界隔离的“保护伞”,表现出对手机游戏的一种“成瘾”心理。
游戏成瘾也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近两年,小影表现出离不开手机的症状,哪怕是洗澡的时候,只要听到或者以为自己听到了游戏中的提醒声,她就要马上关掉水龙头,湿漉漉地跑出来看手机。有时候洗一次澡跑出来三四次。后来她干脆把手机用防水袋装起来带进了浴室里,一边洗澡一边刷游戏。
专家解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被手机依赖症所困扰,手机游戏成瘾的问题也随之有所增加。市精卫中心儿童心理门诊主任王永柏表示,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玩手机、刷游戏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像小影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极其害怕失败的人,往往容易到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
父母闹离婚
他沉迷血腥游戏无法自拔
不久前,一名13岁的少年小利(化名)就因沉迷网游和频繁打架斗殴,被母亲带进了医院的心理诊室。小利妈妈说,自己和小利爸爸长期感情不和,从小利很小的时候起,夫妻俩就经常吵架甚至砸东西。小利爸爸平时就总爱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小利长大后也学着爸爸的样子玩。
后来,手机游戏流行起来,小利缠着妈妈给他买了个智能手机。妈妈本意是买个手机方便母子联系。想不到小利下载了好几个打打杀杀的游戏,有些游戏画面血腥,妈妈看了都受不了。但一提到让小利卸载游戏,或者没收手机,小利就会大发雷霆,摔门、砸东西。在学校小利也变得越来越不合群,一言不合就跟同学打架,经常脸上、身上带着伤回家。在老师的多次建议下,妈妈不得
不带小利来看医生。
专家解析: 心理专家表示,家庭不和、亲子关系不良、父母责备、限制过多都可能诱发孩子过多地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同时,有研究发现,网络或游戏成瘾对儿童、青少年危害极大。首先,电脑游戏阻碍了少年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这些儿童的左前脑正常发育不仅受到遏制,而且早、中期的智力开发也受到影响。其次,网络迷恋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有暴力内容的游戏和影视作品,可能使儿童认为武功和暴力可以使他们变得强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一定的情境下儿童就会模仿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想要的东西。这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更有侵犯性,行为粗野,对人冷淡、挑剔,缺乏助人行为。
焦虑缺乏自信心
白领患上“手机依赖症”
除了青少年之外,成年人其实同样是网络成瘾、游戏成瘾问题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刚毕业学生小李,在沈阳某公司做市场推介工作。他一般从早上出门上地铁就开始打开手机游戏。下班回家更是经常彻夜不睡地刷游戏。终于有一次,小李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领导大怒之后,小李决定卸载所有手机游戏。可是卸载后,他突然感到不适应,整天坐立不安,总觉得手机里有游戏的声音,整个人变得神经兮兮的。心理学专家认为,小李的表现是典型的“手机游戏依赖症”。
无独有偶,28岁的张小姐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职员,由于工作的性质需要和外界频繁联系,手机便成为她形影不离的得力“助手”,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他人。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张小姐被提升至管理岗位去从事行政工作。工作性质的转变使得接入电话骤然减少,一向对工作热情很高的张小姐开始感到十分焦虑,时不时地掏出电话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发火。其实,张小姐患上的也是一种手机依赖症。
专家解析: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手机依赖的问题,但并非都是心理疾病。像张小姐的情绪变化,其实与她换了工作,心理压力大有很大关系。小李的游戏依赖问题,则是与他自己缺乏自信心,工作中缺乏成就感,靠游戏逃避现实有关。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关键在于让患
者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应该适当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郊游、健身、看书等。
“手机依赖症”严重的人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手机依赖症”严重者应及时接受心理医生疏导,比如小李和张小姐这样,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不宜再自行解决。
提醒
预防孩子“游戏脑”警惕以下几个征兆
据统计,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因网络成瘾求咨人数近几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王永柏提醒,孩子如果患上了“网络或游戏成瘾症”,即“游戏脑”,轻者精神依赖,不上网就焦虑、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重者与毒品成瘾相似,完全被游戏和网络控制,难以摆脱,整个人变得不可理喻,没有自尊,为上网可以不择手段。因此,家长应该合理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心理治疗,并及时进行干预。
专家建议,预防游戏成瘾和网络综合征,一是要控制上网和游戏时间,每天积累时间不超过5小时,且在连续操作1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二是要早期发现网络综合征的征兆,如有下列症状出现就应警惕可能发生中枢神经功能损害:(1)是否需要长时间使用网络或游戏才能满足?(2)没有上网或玩游戏时身体是否会有颤抖现象?(3)是否会有幻想或梦到互联网和游戏场景?(4)手指头是否有不自主的敲打键盘的动作?(5)是否当看到新的网址和游戏就会心跳加快?(6)是否看到任何一个名字时都萌发加上电子邮件”@”字符的冲动?(7)是否有不明原因的焦虑感觉?上述征兆具备的条数愈多,说明你恋网络程度愈重,就应及时去看心理咨询医生或精神科医生,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王永柏特别提醒,不管游戏成瘾者处于一般心理问题阶段,还是已经到了精神疾患的程度,安全的做法首选是,到正规的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规范诊治,慎重选择以营利为目的的戒瘾机构进行矫治。
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唐子匀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