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为他插上梦的翅膀?这四大力量助飞强军梦!
——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机动中队特战班长王喜成长启示录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朱梦颖】他个子不高,却从队列里的“倒数第一”,一路冲刺,托举了“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最高桂冠。
他文化不高,却从一名初中失学打工青年,一路拼搏,赢得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最高荣誉。
他悟性不高,却从入伍最初的“慢半拍”,一路突击,抢占了赛场夺魁、战场夺胜的最高战位。
2016年7月,在支队组织的特战排应急班比武竞赛中,王喜取得了负重组合练习单课目第一的优异成绩后,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方斌摄)
他是王喜,1991年12月出生,2011年12月入伍,现任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机动中队特战排一班班长。入伍7年来,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6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17年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回顾他从山区留守儿童、失学打工青年到屡建奇功的“反恐尖刀”的成长足迹,不禁思考:是谁为他矢志强军、精武冲锋的青春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革命圣地孕“红色基因”
“前面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友踏着血迹冲上去,有的手脚被打断炸断也不下火线……”。
著名的老山前线,就位于王喜的家乡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那时,老山儿女与我军将士并肩浴血奋战,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王喜的父亲当时是一名光荣的担架队民兵。
从小,王喜就经常听父亲讲这样的故事: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踏着血迹继续往上冲,有的多处负伤,手脚打断炸断也不下火线。经过雷区时,怕贻误战机,战士就用身体去滚地雷,为战友开辟道路。
那时,懵懂中的王喜却不懂,为什么和平的天空下依然弥漫着战争留下的伤痛,为什么硝烟中的士兵死也要往前冲锋?但从这些故事中,他就开始喜欢着军装的威武、崇拜着军人的英勇。2005年,家乡突发地震,王喜亲眼目睹了子弟兵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舍生忘死的情景,更加坚定了对军营的向往。
“战争给家乡留下的创伤很深很深,从我记事起,村里不断有人和牛羊因踩到战时埋下的地雷被炸死炸伤,这样触手可及的伤害,让我从小就仇恨敌人,想当兵保家卫国”王喜说。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在“老山精神”激励和父辈言传身教影响下,王喜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
今天,他们铿锵的步伐迈向魔鬼周的比武竞技场,明天他们将更加坚定自信地踏上保卫人民的战场。(杨宁摄)
但参军之路却好事多磨。18岁那年,王喜第1次参加入伍体检,因静脉曲张被刷了下来;翌年,又因患重感冒再次与军装擦肩而过;第3年,父亲查出癌症晚期,弥留之际,嘱咐他一定要去当兵。带着父亲的遗愿,2011年底,王喜终如愿拿到了入伍通知书。
红色热土养追梦力量
喜得参军入伍通知书后,王喜来到红色热土湖南永州。这里曾是“血战湘江“最惨烈的战场,红军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举,彪炳史册,昭示后人。第一次祭扫陈树湘墓时,王喜被英烈的血性与胆气感动得热泪盈眶。
84年前,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湘江战役在这里打响。新兵连第一课上,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为掩护红军主力突围,而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伤重被俘后在永州道县“断肠明志”、慷慨就义的壮举,让刚入伍的王喜久久不能平静。
随后,在永州支队开展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中,王喜更是了解到当年老山战场上的“断臂英雄”丁晓兵,正是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他“平时忘我、战时忘死”的英雄事迹也再一次触动了王喜。“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和靠一只手不断超越自我的丁晓兵,成了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两位英雄。
一粒种子,只有在沃土中才能茁壮成长。“为什么要当兵?当一个什么样的兵?”兵之初教育中,陈树湘等英烈的英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王喜,他的红色基因也在潇湘大地上汲取红色养分,慢慢凸显出来。
2014年10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动情地讲起陈树湘的壮烈故事,强调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王喜在中队讨论会上慷慨说道:“在英烈身上,我体悟到什么是军人的血性与胆气。听习主席的话,做习主席的好战士,就要当好红色传人,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
但由于学历偏低,王喜无缘提干,不少战友劝他趁热打铁,带着军功章早点回家安置工作,是更好的出路。他笑着说:“做人不能只讲索取,不思回报。我的荣誉都是部队给的,本事都是在部队练的,作为一个老兵班长,就要当好强军酵母。只要部队需要,即使当不了军官,也要当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兵王!”
16年底,服役满5年的王喜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队。转改中士那天,他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点燃信仰之火,将个人梦融入强军梦,人生何愁找不到出路。我一定努力争做习主席的好战士,在强军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血性虎气炼“精武之梦”
“尚武崇文、枕戈利剑、果敢无畏、一击必胜”,这是王喜所在机动中队的“队训”。荣誉的传承和使命的召唤让王喜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不胆怯、不退缩、不怕死的军人血性。
“邪恶面前敢亮剑、危难时刻敢冲锋、生死关头敢拼命。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始终保持敢打必胜的决心和意志,成为令敌人胆寒的尖刀利刃。”这是战友们对王喜的评价。
王喜入伍立志成为一名特种兵,为此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心血和汗水,也倍加珍惜这身戎装。(杨宁摄)
但王喜并非天生的“兵王”。还因缺少父母陪伴,王喜从小就比较胆小怕事。在外打工时,也因此常受欺负,心里很自卑也很脆弱,遇事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来到部队后,永州支队专门为他制定了“成长路线图”,有意识地在任务中摔打磨砺。从新兵连时当示范兵,比赛时当种子选手,再到反恐处突中的“急先锋”。强军实践的淬炼激发了他敢打必胜的豪气、赴汤蹈火的胆气,让他从胆小怕事的“小绵羊”成长为勇于冲锋陷阵的“小老虎”。
从普通打工仔到“一号尖刀”,王喜也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时间和精力。入伍之初,王喜协调性不好,学东西总是慢半拍,跟不上趟儿。应急棍术课目展开后,王喜又是学得最慢打得最差的那个。为了超越自我,练狙击,王喜专门挑风雨天,一趴就是几个小时;练体能,他不到极限不停休;练障碍,他每个障碍物反复练习十几遍。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和韧劲,王喜熟练掌握了特战队员的基本技能,在比武考核中夺得了6个第一、7块奖牌,出色地完成了38次反恐处突、抢险救援行动。
新大纲更加注重向实战聚焦,向打赢用力。训练也是实战,要想战场少流血就要训练多流汗,这是王喜对战士、更是对自己一贯的严格要求。图为王喜认真练习腿法。(杨宁摄)
“王喜非常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他不服输、不认输、不怕输的性格。”支队长黄炜铭谈到,当兵7年,王喜掌握了狙击射击、攀登、爆破等20余种作战技能,没有一个顺顺利利拿下的,所有的果实,都是在汗水、血水甚至泪水中泡大的。
沉甸甸的奖章挂在胸前,心中却仍是当初怀揣梦想的少年,荣誉代表着过去自己做了什么,更承载了未来自己应该怎么做。图为王喜载誉归来感念组织的培养。(杨宁摄)
入伍7年来,他先后参与大型活动安保13次,参加处突维稳12次、抢险救援6次,参与公安禁毒、打黑等专项行动11次,摧毁3个暴恐组织联络点,查获管制刀具、仿真枪、毒品等违禁物品60多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6人,解救被困群众700余人。
习主席思想燃“报国信仰”
而今,已是中士班长的王喜愈发意识到,只有补足精神之钙,军旅人生才不会迷航。王喜最爱读的一本书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每天阅读、细细品味,从领袖的奋斗足迹中,学出了信仰,学出了力量,学出了担当。
学习摘录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是王喜养成的习惯,2018年3月,支队为基层每名理论骨干配发了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王喜坚持每天都要学一篇。(方斌摄)
“党的十八大后,强军目标似春风在座座军营荡漾,滋润着每名官兵的心田。”时任中队指导员王卫平告诉环球网记者,多年来,王喜专心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特别是对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学习理解,写下了1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
作为中队的理论骨干,王喜不光自己积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还带动战士积极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图为王喜与战友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唐炎琰摄)
2017年五四青年节这天,王喜作为武警部队唯一人选,出席共青团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颁奖典礼,作为全军青年典型深入部队巡回演讲。在全军战友羡慕的目光中,他更加感受了使命和担当;在各级首长勉励的话语中,他更加增添了奋斗力量,永远做习主席的好战士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习主席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士兵的青春就是要向忠诚聚魂,向强军聚力,向‘四有’聚焦,青春就会因使命而崇高,就会因奋斗而精彩”王喜说。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王喜还说:“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我一定听习主席的话、做习主席的好战士,用青春汗水,写好一名新时代中国士兵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