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作者:Hannah Teh

近日一个给历史人物起英文名的贴子火了起来,网友们脑洞大开写了各种段子,比如:

汉文帝有一天穿越到了一个世界,遇上一个人居然是汉武帝。汉武帝走过来跟他打招呼:"Hi,Wendy!"汉文帝也笑着回应他:"Hi, Woody!"

看来皇帝dy字辈儿,比如:

秦始皇就比较不一样:

就是不一样

总的来说,取英文名这件事儿,就是叫啥取啥,简称之:

直译法

原则只有一个:中文叫啥,英文也叫啥。

宋代理学家朱熹,英文名叫做:

三国名将周瑜:

唐玄宗李隆基:

洛基:仿佛听见有人叫我?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哪个有我潮?”

然而对于王安石的英文名,部分人有不同的意见:“王安石字介甫,不是叫Jeff吗!”

于是这里还派生了第二种直译法——

字译法

众所周知,古人除了“名”还有“字”,“字”一般就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有关联的。那么给古人取英文名,不一定要按名取,还可以按字取,比如:

“诗圣”杜甫:

论如何有效地帮助大家记住古代名人的字

除了简单粗暴的直译法,还有一些高端玩家提出了第三种译法:

意译法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名字的意思来转译成对应意义的英文,比如:

没毛病 没毛病

直译还是意译?

网友们的花式取名,总归来说分为“直译”与“意译”两种,这也正是20世纪中国翻译学界最大的论争议题。

20世纪初,中国正值西学东渐,大批西学涌入进来,包括各种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学、医学著作等,形成了强烈的思想碰撞,同时也促成中国翻译体系的建立。

提到翻译,就不能不说最有标志性的人物严复。

严复从小学习英语,是中国最早派赴西方的留学生之一。他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标志着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开端,他在《天演论》的自序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对于严复来说,“信”即“诚信”,翻译需要忠实地转达原著之意,“信”是翻译的核心。而“达”和“雅”则为手段,即要“达旨”与“文雅”。自严复提出这三大原则后,这三个词成为19世纪末以来中国译论体系权威的原则,强调准确、忠实地“直译”原著的内容。

然而,严复提倡的“信、达、雅”是为了翻译科学著作而生。他翻译的《天演论》完整地体现了这三大原则,其读者也都是受教育的知识分子,严复的翻译方法和标准对于他们来讲是合适的,但这也意味着对大众读者不一定合适。

后来,梁启超提出了一种对立的翻译方法,也就是“意译”。

梁启超强调必须在“使人深知其意”的主旨上,提倡“译意不译词”的翻译方法,以“意译”的方法将原著的内容翻译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译文。

由此,近代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强调“科学性”的“直译派”,以及强调“神韵”的“意译派”,至今仍争论不休。

怪调英语

其实早在中国翻译体系建立之前,19世纪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就非常流行一种怪调英语——“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是英法租界上的分界河,也是上海县城到英租界的必经之地。

1845年,上海租界设立后,上海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纷纷学起了英语,而原来在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也纷纷到了租界。为了和外国人沟通,他们只懂得一些粗通的英语,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也就是“洋泾浜英语”(后来已不限地域,泛指所有怪调的中国式英语)。

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

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词汇手册要属《红毛通用番话》,只有10页、收录的词汇甚至不到400个单词。随着中西往来日益频繁,需求量增加,开始出现了词汇刻本,收入的词汇和短语高达3000个左右。鸦片战争之后又有了新的突破,唐廷枢编的《英语集全》所包含词汇量高达6000以上。

这些速成手册收录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化的词。

例子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洋元叫钿温得拉(One Dollar)

洋泾浜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因为洋泾浜英语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所以基本上没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变体很多,而且没有语法。

例子

“我不能”被说成“My no can”

“我们什么也不要”说成“My no wants”

其次,洋泾浜英语与地域的联系很紧密,一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

例子

(以下句子需要沪语或宁波官话发音才能辩明意思)

清晨见面谷猫迎, (good morning)

好度由途叙别情。(how do you do)

尽管洋泾浜英语现在已经不再被使用了,但还是有一些特点遗留了下来,譬如孙中山现在正式的英文名叫Sun Yat-sen,这英文名取自他的字 ——逸仙。我们可以注意到,孙中山名字的英语拼法并非汉语拼音、也不符合普通话的发音,其实这是粤语读音。尽管我们不知道孙中山正式的英文名究竟是何时确定下来的,但可推断与当年洋泾浜英语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正规的汉英译名法

那么,按照正规的方法,古人的姓名究竟该如何翻译呢?

首先,按照正规的汉语拼音,将姓与名分开拼写,首字母大写。如:

朱/熹:Zhu Xi

李/白:Li Bai

若是单姓双名,首先姓的拼音字母需大写,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需要大写,并且与后一个拼音连写。如:

蒋/介石:Jiang Jieshi

李/清照:Li Qingzhao

若是复姓单名的话,姓需要连写(不需要加连字符),姓名两者首字母大写。如:

欧阳/询:Ouyang Xun

夏侯/渊:Xiahou Yuan

同理,复姓双名便同时将其姓与名的拼音字母连写,别忘了首字母同样要大写。如:

司马/相如:Sima Xiangru

上官/婉儿:Shangguan Waner

现代人的英文名字,与古人一样使用汉语拼音翻译。如果你自己有英文名字,一般会加在姓氏前面,而名字可根据喜好选择保留与否的。如:

周杰伦 Jay Chou

成龙 Jackie Chan

现在总算知道古人名字的正规译法了吧?一个由中译英的名字,可是一段历史呢。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作者:Hannah Teh

近日一个给历史人物起英文名的贴子火了起来,网友们脑洞大开写了各种段子,比如:

汉文帝有一天穿越到了一个世界,遇上一个人居然是汉武帝。汉武帝走过来跟他打招呼:"Hi,Wendy!"汉文帝也笑着回应他:"Hi, Woody!"

看来皇帝dy字辈儿,比如:

秦始皇就比较不一样:

就是不一样

总的来说,取英文名这件事儿,就是叫啥取啥,简称之:

直译法

原则只有一个:中文叫啥,英文也叫啥。

宋代理学家朱熹,英文名叫做:

三国名将周瑜:

唐玄宗李隆基:

洛基:仿佛听见有人叫我?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哪个有我潮?”

然而对于王安石的英文名,部分人有不同的意见:“王安石字介甫,不是叫Jeff吗!”

于是这里还派生了第二种直译法——

字译法

众所周知,古人除了“名”还有“字”,“字”一般就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有关联的。那么给古人取英文名,不一定要按名取,还可以按字取,比如:

“诗圣”杜甫:

论如何有效地帮助大家记住古代名人的字

除了简单粗暴的直译法,还有一些高端玩家提出了第三种译法:

意译法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名字的意思来转译成对应意义的英文,比如:

没毛病 没毛病

直译还是意译?

网友们的花式取名,总归来说分为“直译”与“意译”两种,这也正是20世纪中国翻译学界最大的论争议题。

20世纪初,中国正值西学东渐,大批西学涌入进来,包括各种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学、医学著作等,形成了强烈的思想碰撞,同时也促成中国翻译体系的建立。

提到翻译,就不能不说最有标志性的人物严复。

严复从小学习英语,是中国最早派赴西方的留学生之一。他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标志着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开端,他在《天演论》的自序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对于严复来说,“信”即“诚信”,翻译需要忠实地转达原著之意,“信”是翻译的核心。而“达”和“雅”则为手段,即要“达旨”与“文雅”。自严复提出这三大原则后,这三个词成为19世纪末以来中国译论体系权威的原则,强调准确、忠实地“直译”原著的内容。

然而,严复提倡的“信、达、雅”是为了翻译科学著作而生。他翻译的《天演论》完整地体现了这三大原则,其读者也都是受教育的知识分子,严复的翻译方法和标准对于他们来讲是合适的,但这也意味着对大众读者不一定合适。

后来,梁启超提出了一种对立的翻译方法,也就是“意译”。

梁启超强调必须在“使人深知其意”的主旨上,提倡“译意不译词”的翻译方法,以“意译”的方法将原著的内容翻译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译文。

由此,近代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强调“科学性”的“直译派”,以及强调“神韵”的“意译派”,至今仍争论不休。

怪调英语

其实早在中国翻译体系建立之前,19世纪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就非常流行一种怪调英语——“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是英法租界上的分界河,也是上海县城到英租界的必经之地。

1845年,上海租界设立后,上海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纷纷学起了英语,而原来在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也纷纷到了租界。为了和外国人沟通,他们只懂得一些粗通的英语,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也就是“洋泾浜英语”(后来已不限地域,泛指所有怪调的中国式英语)。

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

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词汇手册要属《红毛通用番话》,只有10页、收录的词汇甚至不到400个单词。随着中西往来日益频繁,需求量增加,开始出现了词汇刻本,收入的词汇和短语高达3000个左右。鸦片战争之后又有了新的突破,唐廷枢编的《英语集全》所包含词汇量高达6000以上。

这些速成手册收录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化的词。

例子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洋元叫钿温得拉(One Dollar)

洋泾浜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因为洋泾浜英语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所以基本上没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变体很多,而且没有语法。

例子

“我不能”被说成“My no can”

“我们什么也不要”说成“My no wants”

其次,洋泾浜英语与地域的联系很紧密,一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

例子

(以下句子需要沪语或宁波官话发音才能辩明意思)

清晨见面谷猫迎, (good morning)

好度由途叙别情。(how do you do)

尽管洋泾浜英语现在已经不再被使用了,但还是有一些特点遗留了下来,譬如孙中山现在正式的英文名叫Sun Yat-sen,这英文名取自他的字 ——逸仙。我们可以注意到,孙中山名字的英语拼法并非汉语拼音、也不符合普通话的发音,其实这是粤语读音。尽管我们不知道孙中山正式的英文名究竟是何时确定下来的,但可推断与当年洋泾浜英语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正规的汉英译名法

那么,按照正规的方法,古人的姓名究竟该如何翻译呢?

首先,按照正规的汉语拼音,将姓与名分开拼写,首字母大写。如:

朱/熹:Zhu Xi

李/白:Li Bai

若是单姓双名,首先姓的拼音字母需大写,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需要大写,并且与后一个拼音连写。如:

蒋/介石:Jiang Jieshi

李/清照:Li Qingzhao

若是复姓单名的话,姓需要连写(不需要加连字符),姓名两者首字母大写。如:

欧阳/询:Ouyang Xun

夏侯/渊:Xiahou Yuan

同理,复姓双名便同时将其姓与名的拼音字母连写,别忘了首字母同样要大写。如:

司马/相如:Sima Xiangru

上官/婉儿:Shangguan Waner

现代人的英文名字,与古人一样使用汉语拼音翻译。如果你自己有英文名字,一般会加在姓氏前面,而名字可根据喜好选择保留与否的。如:

周杰伦 Jay Chou

成龙 Jackie Chan

现在总算知道古人名字的正规译法了吧?一个由中译英的名字,可是一段历史呢。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