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莹】“七年磨一剑”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中国十五冶自2012年8月进入白俄罗斯市场至今,通过承建一系列工程项目逐步打开市场并站稳脚跟的历程。日前,环球网记者跟随中国十五冶工作人员走进中白“巨石”工业园,倾听中国企业扎根于白俄罗斯这片沃土的故事,并见证中国企业缔结的成果。
从“小帆船”到“大渡轮”
2012年,中国十五冶开始将目光投向白俄罗斯市场。如今中国十五冶在白俄罗斯的项目版图不断扩大,设立了驻白俄罗斯代表处,并成立了十五冶白俄罗斯建筑贸易有限公司。作为这一切见证者的十五冶市场开发部副主任、十五冶七公司白俄项目部原经理龚志凯向环球网记者介绍中国十五冶如何从“小帆船”起步开辟白俄市场。
据龚志凯介绍,白俄罗斯年产40万吨的戈梅利斯韦特洛戈尔斯克纸浆厂项目是中国十五冶在白俄罗斯市场上的开山之作。中国十五冶在该项目中是分包单位,其展现出的精湛施工水平和善打硬仗的精神赢得了业主的赞誉。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5年,中国十五冶在白俄罗斯成立代表处,恰逢中白两国经贸关系的高速发展时期,两国元首5月在明斯克举行会谈时就推动“巨石”工业园的发展达成共识。借着中白“巨石”工业园开发的东风,中国十五冶开始在白俄罗斯亮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并迅速拓展白俄市场。
龚志凯介绍说,中国政府援助白俄罗斯社会保障房一期工程的承建是十五冶从分包施工转向总包施工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小帆船”从此变成了“大渡轮”。一期工程的圆满履约也使十五冶顺利承接了保障房项目二期工程,实现了项目的滚动发展。
马兹潍柴项目创造施工奇迹
白俄罗斯的冬季往往从10月份开始,到次年4月甚至5月还能看到皑皑白雪。漫长的冬季和极低的气温成为项目快速推进的严重阻碍,最寒冷的时候室外温度会降至零下30度。这7个年头、7个冬季,十五冶白俄项目部工人们凭着坚韧的毅力和能打硬仗的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建设,使得项目顺利推进,如期交工。
龚志凯描述的一个细节足以说明天寒地冻的工作环境。他回忆道,最冷的时候,外面的钢材都会结出像冰花一样的“钢丝花”。作为中国十五冶的业主之一,马兹潍柴公司对此有深刻体会。马兹潍柴公司董事长胡海华说,马兹潍柴发动机厂建设项目工期很紧,要求工厂2018年11月投产,十五冶必须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交付工程。2018年4月初,工业园内还有1米深的冻土,挖掘机都挖不动。但十五冶的工人们顶着严寒于4月5日开工,用推土机一点一点清理积雪和冻土,并且加班加点抢赶进度,最终如期交工。
“一天当两天半用”“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环球网记者看到马兹潍柴的生产车间内悬挂着这样的标语。“真是不容易”,胡海华说,“从施工现场到食堂来回得20多分钟,高峰期每天会有200人同时吃饭,为了缩短用餐时间,大家就在工地上吃饭。那时候路还没有修好,工人们都在土路边上匆忙就餐。”令他感动的是,因下雨等天气原因导致工作被耽误的情况下,工人们还主动要求加班。
胡海华回忆道,项目建设接近尾声之时正值11月,外面已经下雪了,风也很大,但工人们为了抢进度,冒着风雪和严寒坚持工作,施工现场插着写有“青年突击队”的大旗。“这种场景的确很让人感动”,胡海华说。马滋潍柴发动机厂的建设从项目开工到工厂试生产仅仅用了七个半月的时间,在白俄罗斯创造了施工奇迹。
“感受到了中国的友谊”
中白“巨石”工业园是两国政府推动建设的重要合作项目,入驻园区的中国企业中也有很多白俄籍员工。虽然存在语言、文化等差异,但双方情谊并未因此减弱。中白员工在工作中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白俄籍会计员邀请中方翻译观看冰球赛,中方员工在白俄员工感冒后及时送上中国药品,这些事例都是双方友谊的见证。
在工作方面,龚志凯举例称,白俄罗斯社会保障房一期工程均为装配式建筑,国内在这方面的很多工作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欧洲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和工艺。为适应国外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施工规范,中国十五冶的建设者们主动向白方工程师学习,双方员工共同努力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
对于中白两国的合作,十五冶白俄籍员工深有感触。会计师娜塔莎说,社会保障房项目让当地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友好和友谊。律师瓦洛佳非常感谢中国企业提供工作机会。他说,中白有文化差异,但双方都在接触和磨合。他激动地表示,中国分享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方法,促进了白俄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工资水平,他从中看到了中白合作的未来。
十五冶白俄罗斯项目部经理陈育波认为,7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加上中白员工之间的友谊和通力合作,使员工对公司未来在白俄罗斯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