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军事综合报道】9月17日,被称为俄罗斯史上规模最大的“东方-2018”演习落下帷幕,参演部队开始返回常驻地。俄国防部长称,演习情况总结将于10月完成,不过这并没有妨碍媒体对这次超大规模演习品头论足。俄媒透露了演习使用的新式武器,而美媒认为,这次演习实际上比俄罗斯宣传的规模要小。中国专家表示,这次演习是对俄罗斯近年来军队建设的一次综合检验,体现了俄罗斯基于现有装备,打赢现实战争的综合能力。
集群对抗
这次演习于9月11日正式展开,俄塔社16日报道称,此次大演习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军事指挥机构战备水平,包括实施远程部队调动,地面集群与海军力量相互协调,各指挥员在军事行动中指挥部队的能力。此次演习首次进行了两个集群进行对抗的演练,一方为中部军区和北方舰队,另一方为东部军区和太平洋舰队。另外一个是邻国军队首次参加俄军年度训练成果评估大演习。在楚戈尔训练场3000多名中国军人参加了与俄军的协同演习。
除了传统的地面武装部队以外,各种防空、远程对地打击装备也先后亮相。俄卫星网报道称,军演期间,俄罗斯中部军区和东部军区的防空导弹和军队防空分队抗击了假想敌的空中目标。雷达站通过计算发现在不同高度以不同速度飞行的30多个空中目标,目标信息传达至S-400、S-300、“山毛榉”、“托尔”和“铠甲-S”弹炮系统的指挥所。“所有进入防空部队责任区域的空中目标均被及时发现并击落”。
俄罗斯第76防空师负责人谢尔盖·吉洪诺夫上校接受红星网采访时表示,俄军官兵在布里亚特捷连巴军事训练场举行的“东方-2018”军演中使用了性能超越外国同类产品的“隐形导弹”作为靶标。这支防空部队抗击了特制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弹头靶标以及模拟采用隐形技术的导弹靶标。
俄罗斯《消息报》17日援引俄罗斯《国家军火库》杂志主编维克多·穆拉霍夫斯基的话称,除了演习规模大之外,还首次全面动用了民用运输工具运送部队,包括铁路、民航和汽车等,广泛动员了预备役人员参与演习。动用民用运输工具参加演习表明,可以确保在其他地区出现威胁时让部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在发生大规模战争威胁时有能力迅速集结大型作战集群。此次演习中部队调动和集结方式未来也可能会用于西部方向。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军事专家表示,这次演习可以说是对近年来俄罗斯军队建设的全方位检验,演练科目涵盖了陆、海、空,而且对抗性和实战化程度都很强。从目前俄媒透露的情况看,此次演习中体现的俄军技术装备的总体实力仍距美军有一定差距。不过,这些装备足以应对周边现实威胁,在欧洲,俄罗斯的军事体量仍然首屈一指,而武器装备性能也数一数二。这种演习,也体现出俄罗斯军队立足打赢现实战争的作战思想。
演习规模被夸大?
相对于俄罗斯媒体充满自豪感的宣传报道,一些西方媒体则充满质疑。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的报道称,“东方”演习是俄罗斯年度一系列大型演习的一部分,这些演习是“俄罗斯军队年度训练周期的高潮”。这些演习由4个主要的俄罗斯战略司令部(东部、高加索、中部和西部)轮流举行并为演习命名。去年秋天的“西方-2017”就在俄罗斯西部边境举行。
文章称,“东方-2018”战略演习是自1981年苏联“西方-81”演习以来俄罗斯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官方消息称,参与演习的俄军总兵力为30万,1000多架飞机和3.6万件武器装备,其中包括1100辆坦克和50多艘战舰,这使其成为俄罗斯境内最大的军事演习。但演习的实际规模可能比宣传的要小一些。俄罗斯军方历史上会通过将整个旅和师都计算在内的方式来扩大“东方”演习的参演人数,即使参与的只限于该单位的一个营或团。
《华盛顿邮报》还试图挑拨中俄之间的关系。报道称,邀请中国军队将有助于缓解中国对俄罗斯军队准备未来与中国作战的担忧。它还使“东方-2018”能够成为第一个公开宣传“洲际冲突背景”的“东方”系列演习。
专家:中俄军事合作将深化
俄罗斯塔斯社17日报道称,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在此次大演习中对俄罗斯运输基础设施进行了有效检验,表明其有能力远程运送大规模部队集群。北方舰队舰只行驶4000海里参加这一演习,有的师则从7000多公里外机动到演习区。“我们的铁路每天同时动用200多列专列。另外,5家大型企业转入战时工作状态,以检验俄企业在战时保障军队的能力。”
俄罗斯卫星新闻网16日称,绍伊古还表示,俄罗斯每五年将会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绍伊古称,2017年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司令批准了下一年举行大型活动的计划时,举办“东方-2018 ”演习也在计划内。绍伊古说:“这个计划给出我们将在下一年举行什么活动的基本要点。唯一不在这个计划内的活动就是突击检查。我们提议今后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样的演习。”
一位长期关注俄军的中国军事专家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次大演习为中俄军事领域的后续深化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未来中国不仅非常有可能继续派部队和装备赴俄参与类似级别的战略大演习,中俄在联合反导计算机演习以及“和平使命”等演习框架内的合作将会进一步深化。同时,中俄未来在装备联合研发等方面也可能会加深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将是双向的,而不像过去只是中国进口俄先进装备。▲(本报特约记者 张亦驰 柳玉鹏 本报记者 刘 扬)